別讓評鑑與指標毀了這個國家


網路世代對人類文明最偉大的貢獻,除了訊息的大量產出之外,就是降低了訊息流通的門檻,也讓訊息真偽的被驗證比以往更為容易。

如果再加上一步一腳印的不可磨滅,其實在網路世代更必須要小心翼翼的是個人的誠信( Honesty )與正直( Integrity )。因為誠信與正直代表的,是價值信任的建立,而價值信任的建立,是各方交易成本得以有效降低的關鍵。

但是,可以影響或甚至破壞這個良性價值鏈的肇因,根本就在於訊息不對稱。

訊息不對稱的本質,讓許多品質的檢驗產生障礙。當外在的威脅或誘因存在時,具有不對稱訊息優勢的一方就有動機去操弄訊息的真偽與被揭露的程度,並且從中獲得相關的利益。即便是在以獲利為目的的商業領域當中,某種程度都還依然必需遵守誠信正直原則,更不用提必須要實事求是的學術領域。

主政者的評鑑指標假象

在過去的二十年,由於進入訊息爆炸時代,主政者無法面對訊息不對稱下的專業管理,於是台灣不管在教育,醫療,或是學術,興起了一股「評鑑指標風」。這些指標背後代表的負面意義,是在於主政者基於對克服訊息不對稱的無力,與依然必須掌握管理權力之間的落差,在「必須管理一件連自己都不懂的事」與「必須維持競爭與資源分配公平表象」的困境下所發展出來的怠惰行為。

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各類層出不窮的評鑑與評比,不斷的加諸在台灣各種專業職類領域當中。更有甚者,這些評比與評鑑的門檻形塑了這些專業領域當中世代剝削最佳環境。越來越嚴苛的指標內容成為既得利益世代阻卻優秀年輕人在體制內升遷的工具,甚或成為惡化這些專業領域中威權結構的幫兇。於是台灣優秀年輕世代的生產力,這些年來就一直在政府機關與專業權力者的共犯結構當中被反覆虛耗,甚至逼使越來越多優秀的年輕人選擇跳離這個體系或甚至逃離這個國家。

評鑑圖利既得利益者,剝削年輕世代

而這樣的通病,在這些年之後,終於蔓延到台灣向來自以為驕傲的醫療學術研究領域。這幾天由網路同儕揭露,再由新聞媒體所轉載的醫療學術論文醜聞事件,絕對只是冰山一角。這樣的事件,也絕對不是如科技部長楊弘敦口中所說的「古今都有中外皆然」,且企圖以醬缸式的「人性問題」來繼續模糊淡化整個國家長久以來在專業領域監管政策的無知與怠惰。

而台大校長楊泮池無視於自己在林育誼醫師自殺事件後將近三年來對醫療學術誠信問題的不作為,在這次成為當事人之一之後卻又大言不慚的端出「加強倫理課程」,更間接承認政府與主政者對這個盤根錯節問題解決的鄉愿與無能為力。

執政者成為惡化威權結構的幫兇

蔡英文總統與林全內閣主政半年,在支持者心目中的不滿意度逐漸創下新高,很大的一部分原因就是,對於這種被詬病已久而且盤根錯節的弊病不但無計可施,而且一個又一個的將其合理化後納進新政府的權力架構之中。

原因無他,根本的原因是在於蔡政府在邁向執政的過程當中,忽略了專業領域世代交替的現況與對新世代的耕耘經營,而對這些專業權力者長期的過度依賴,甚至在執政之後繼續成為泛政府權力結構的一部分。以至於即便是全面執政,沒有勇氣也無法接受當這些專業權力者墮進系統積弊時,能夠積極的處理系統的根本問題。

民進黨大刀闊斧改革的最佳時機

沒有百年的願景,自然沒有腳踏實地的耐心。民進黨長期作為宣稱以台灣為主體的政黨,在首次完全執政之後,必須要揚棄的是過去和國民黨纏鬥時代,依賴短線操作政治議題的階段性策略。充分利用國民黨暫時被邊緣化的空檔,實實在在的為台灣的未來百年找回奠基的起始點,留下百年之後仍然能為這片土地生活的人們所懷念讚頌的願景。更期待當黨的短期利益與台灣的長遠價值不相容的時候,執政黨的政治人物們能勇敢的選擇台灣這一邊。

對改革代價的遲疑猶豫,永遠是讓自己被改革的不可逆成因。

《 延伸閱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