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價稅爭議中看到公民財政契機


在今年度金額暴增的地價稅稅單開始寄發後,引爆了全國地主的壓力鍋,更在強烈反彈下,多處議會決議要求各縣市政府調降或重新檢討公告地價,甚至出現了行動抗爭。而其中,調升比例為全國最高的宜蘭縣,林聰賢縣長也史無前例的宣布重新評議地價,用以回應部分農地因為估算基準失誤而造成的稅額暴增。

之所以會造成此一現象的最主要原因,就是因為今年適逢三年一次的重新規定地價。而各地方政府參考過去3年土地市價變動幅度,並考量地方財政需求後所做出的大幅調升決定,卻碰上不動產景氣的急凍,使作為落後指標的公告地價基準,形成與市場走勢反向調整,成為眾矢之的。而面對大幅增加的稅負負擔,人民只好將怨氣發在通過地價評議委員會建議漲幅的地方政府身上,期能略減負擔。

事實上,我國目前的房地持有稅制度確有許多值得檢討之處,一間位於北市精華區元大一品苑的豪宅,調整前每年持有稅不過4萬元,竟然比一台四千西西跑車的燃料稅加牌照稅5.7萬元還低。對照國際上的不動產持有稅,我國的稅率與計算基準都明顯偏低,顯見出我國對於不動產持有者的寬容。但也在這樣的情況下,導致了依賴不動產稅作為歲收主要來源的地方政府財源出現短缺,各地方政府自籌財源的嚴重不足,只能大量的依賴中央統籌分配稅與其他補助。也就是說,因為房地持有稅的低估已經影響了地方財政自立自主的能力,只能仰仗中央的關愛眼光,也阻礙了地方自治的落實。

地方先前未積極落實,十年大限前才臨時抱佛腳

而這次大漲的背後,還有另外一個更深層的原因,就是正因為地方政府需要自行訂定地價基準,但在中央政府的眼中,地方政府卻「囿於地方政治生態未能積極落實執行」,讓公告現值與市價嚴重偏離,導致地方政府歲收不足。所以在十年前內政部訂下了十年大限今年到期,要求地方政府需將公告土地現值在今年調整至市價九成,並也納入財政部的財政健全方案的行動計畫,作為財政考核項目,未達目標者將扣減一般性補助款。只是,在十年大限中的前幾年,大多數的縣市按兵不動,直到最後幾年才開始調整,如宜蘭縣與台中市都要在十年內由54%調到90%,這樣才能持續得到中央的補助款,加上剛好前一波不動產飛漲,所以反應在地價稅上,都嚴重加劇了民眾稅務壓身的感受,也讓這兩地的議會,成為反應最激烈的地方議會。

所以,「暴漲」的真相是「補漲」,也就是過去應該依據實際價格而逐步調整的公告地價與現值,由於擔心民意一時反彈而怠於修正,面對地方財政需求的增加,在擴大財政缺口的同時,最終人民也逃不過稅負承擔的劇烈變化。正因為擁有房產的同時,社會必須籌措提供治安、道路、消防等等公共服務,所以房地稅的價值對價就是這些優質公共財的提供。擁有良好的公共服務,或者公園、或者學校,這些就會反應在房價之中,讓房地擁有者的資產得以加值,不論自用或非自用,沒有一個政府可以承諾在提供優質公共財時,卻不要求人民去承擔相對應的租稅負擔,所以針對不動產稅收本來就有其必要性。

林全曾批台灣財產稅無效率 

只是,這波的「補漲」有很大部分也是呼應著居住正義的呼聲,因為前一波不動產飆漲,由於稅基過低,使很多房市炒作者的資本利得稅負甚低,所以落實實價課稅的呼聲也是社會運動團體的主張之一。但由於本次調整的做法上,受制於十年大限的壓力,所以關注點在於公告現值與市價之間的比例,但究竟何謂土地的市價?在民眾交易的房價中,究竟多少是屬於土地、多少又是房屋建物的價值,這期間存在了太多的模糊地點。此外,在這樣全面性的調整中,很多屬於非發達地區,就是在上一波房地飛漲中因為人口持續外流而無任何反應的地區,這次卻也因為比例調高,使只剩退休老人聚集的市集也同時承擔著地價泡沫的成本,殊不公平。所以曾任主計、財政首長的林全院長,在去年五月接受雜誌訪問時也說:「台灣的財產稅,是全世界最落伍、最沒有效率的稅。」而今他坐擁大位,就看他會怎樣帶給人民一個朝向不落伍、有效率的稅制改革。

地價稅反彈帶起民眾正視財政議題

更進一步來說,其實這次的地價稅反彈,也剛好是台灣建立公民財政思維的契機之一,長期以來,由於民主化的過程搭配經濟發展的順利,所以我國民主化的關注重點往往是在人權、政治參與上的解放,但對於另一個需要關注的重點,財政運作與財政紀律,卻因為非屬急迫事項而受到忽略。所以雖然地方議會設有預算審議會期,但預算審查全案通過的案例也比比皆是。放眼所見,財政浪費處處可見,夢想家的燒錢、永不通車的捷運、沒有用的蚊子館、失能的教育服務、還有令人咋舌的年金制度等,過去都是轉成攀高的公共債務,對民眾的感受較為有限。而今年房屋稅與地價稅的稅單,終於也有機會成為人民去體會本身財政責任的展現,因為如果繼續對財政的漠不關心,只要求長照、只要求免費營養午餐……最終需要承擔的絕對不會是開福利支票的政治人物,而是人民自己。

不要輕易被政策買票塘塞了

各縣市包括議員、代表、地方公正人士等所組成的地價評議委員會在考慮地價訂定時,無可避免會參雜著政治考量,但反映出來的還是政治人物本身財政紀律的態度。因為就算最終需要補漲,但為了討好選民避免反彈,所以不管未來接任者將面對到如何的財政困境,壓低地價基準就像不排富的福利政策一般,用政策買票的思維如出一轍,反正選民在公民財政觀念薄弱之下,現在可以有免費的營養午餐就高興得恩同再造,又豈知最後埋單的也只有自己,或者是自己的後代子孫。而這些破壞財政紀律的政治人物,卻可能繼續高升、或轉任國營事業,繼續破壞著公共財政的財政紀律,這才是最令人憎恨的地方。

《 延伸閱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