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酒也是「軟實力」


禁止酒駕,未滿十八歲禁止飲酒

近年來在日劇、日漫的催化下,台灣興起了一陣日本飲食文化及品飲日本清酒的流行風。不像韓劇襲台造成的韓瘋,來的急去的也快,日本文化對台灣的影響,比較像帶著花香底醞的三月春風,又像那帶著稻禾味道的九月秋風,有令人舒服又懷念的味道。

日本酒(nihonshyu)及清酒(sake),指的是同一樣東西,也就是釀造米酒。在小時候的回憶裡,我們基隆港大街小巷的飲食店大致上還流著濃濃的日風,所以「扛棒」就常出現清酒的廣告,如:松竹梅、月桂冠、黑松白鹿、白梅...等,然而到長大一點這些基層文化就都消失殆盡,或許是台日斷交的政治因素吧。

清酒不只日本有,台灣的清酒歷史也超過百年

雖然台灣目前的清酒銘柄(品牌),只剩下台酒的玉泉系列及霧峰農會的初霧系列,但清酒在台灣的歷史可是超過百年!依據台灣菸酒公司留下來的史料,在日本時代全台約有2700家大大小小的酒造(釀酒廠),也有超過七萬八千戶人家在家中自行釀酒。當初首家大規模生產清酒的是1915年創立的「芳釀株式會社」,也就是後來板橋台北酒廠的前身,而後亦成立有台中的「大正製酒株式會社」、埔里的「埔里社酒造株式會社」等。全盛時期台灣出產的頂級清酒銘柄「蝴蝶蘭」、「凱旋」甚至還銷到日本造成轟動。

事實上,日本人有種「好的東西留在國內」的心理因素,所以日本過去輸出高級清酒甚少,但在WTO市場開放後,清酒國內市場也市面對各國的競爭壓力,除了要鞏固其本土市場外,也要積極打出口市場。目前日本清酒最大輸入國是美國,第二是韓國,第三是歐盟;而高級清酒成功打入競爭激烈的歐盟,可以歸功日本年輕世代釀酒師的努力不懈,使一些清酒銘柄被納入超級變態嚴格的知名米其林三星法國餐廳之固定酒單,這是在歐盟前所未有的,更造成清酒在歐盟,特別是高檔餐廳,大為轟動的話題。

日本官民同心推動「國酒運動」

日本推清酒除了民間,官方也做了不少努力。目前日本酒造約1600家,批發商約有600多家,零售通路約11萬家(不包含飲食場所),形成一股強有力的經連會(Keiretsu),由上而下推動「國酒運動(清酒、泡盛、合成清酒、燒酎、味醂等)」。這個運動的開端,是源於1980年代日本首相大平正芳在年初賀歲乾杯,並把清酒稱之為「國酒」,而後國酒運動便在日本全國推廣,豎立起傳統的日本酒食文化,與英國威士忌、德國啤酒、法國葡萄酒、中國紹興酒...,等分庭抗禮。

經過民間及官方超過20年的努力,日本於2009年「琉球宣言」中正式賦予「國酒」在法律上的定義,正式定調在日本舉辦的官方活動,上到中央下到地方,宴會場合僅使用「國酒」;更進一步,2012年由內閣官房長官發動「日本國酒推進計畫」,並於日本各地籌設推動協進會,2013年在「日本再興戰略 JAPAN is BACK」發起「日本產酒類輸出促進會」及「酒藏之旅推進協會」,大力推動日本酒食文化與觀光的輸出。

台灣人不太喝清酒的原因

在台灣,由於歷史文化的情愫,加上以米為主的飲食習慣,照理來說清酒應該是接受度很高,但實際上卻因為價格因素,市場上的接受度比紅酒、威士忌低上許多。一瓶720ml的中階清酒,在日本架上賣1000日幣,在台灣通路商批發差不多就是1000台幣,如果在飲食場所開酒則大概要2000台幣左右。清酒為何那麼貴?其實絕大部分的原因並不是清酒本身貴,而是台灣進口清酒的稅很貴!依我們台灣財政部的規定,清酒進口稅40%,菸酒稅每公升每度酒精7元,並依完稅價格徵5%營業稅,也就說一瓶1000日幣的清酒,酒的價錢本身不算,稅加上運送成本大概就要500多台幣,更別說破損、腐敗等等的風險成本。說真的,與清酒比起來為什麼威士忌可以進口稅是0%,紅酒也才10%,不太清楚,或許我們政府比較怕美國人、英國人、法國人在WTO告,而不怕日本人去告?

日本壽司有壽司之神──小野二郎,日本清酒也有清酒之神──農口尚彥,其代表的不是英雄式的崇拜,而是一種對極致美學(或美味)、專業、堅守崗位精神的折服,日本酒食的背後儼然就是文化與經濟結合的「軟實力」。台灣是個很能接受外來文化也很會學習的多元民主國家,然而台灣的社會卻常常會陷入不用大腦思考判斷、不需科學研究驗證的平庸口水政治,容易形成被操縱的敵我分明二元對立,一下子就想做一些操之過急的決定,再來後悔。或許目前台灣社會應該沈澱一下,冷卻一下,多一點生活情趣,來杯清酒放鬆一下吧!但千萬記得喝酒不開車,開車不喝酒。

禁止酒駕,未滿十八歲禁止飲酒

《 延伸閱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