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眼間任期過一半.. 蔡總統接下來要面對的三大經濟難題

520專題

總統蔡英文在今天(5月20日)上任滿兩周年,儘管在經濟表現上,她認為「數據頂住了四方砲火」,然而,她口中亮麗的經濟數據實際上潛藏著暗潮洶湧,更重要的是,各項低迷的民調數字凸顯的其實是民眾對於經濟復甦的無感發聲,我們要問的是,攤在眾人眼前的這張成績單,是否真的經得起考驗?

比較過後的數字才有意義,台經濟成長率低於全球平均值

「第一眼看到,你會覺得台灣的經濟好像不錯,但深入思考後,你會認為這應該要更好,」回顧這二年來的經濟變化,元大寶華綜合經濟研究院院長、經濟學家梁國源接受《信傳媒》專訪時,語重心長地這麼說。

從去年開始,全球景氣的強勢擴張的趨勢已然成形,美國、日本、歐盟的景氣優於預期,新興市場更是主要成長動能,台灣也不例外,度過經濟成長率連1%都不到的困境後逐漸上揚,主計處預期今年經濟成長率為2.47%。

然而,數字經過比較才有意義,仔細一看問題出在我國經濟成長率仍低於全球平均值,且復甦腳步落後於全球平均愈來愈大。「現在看似不錯的經濟是因為短期全球景氣復甦所帶動,換句話說,當帶動的力道趨緩、甚至消失的時候,台灣過往累積的結構性問題勢必更加明顯浮現,」梁國源示警。

而國內、外研究機構不約而同指出,全球經濟擴張已經來到最後階段,擴張成長動能將轉弱,換句話說,內憂外患將接踵而來,面對任期的後兩年,接下來蔡總統有三大難題需要面對。

一、美中台三角平衡關係已改變

其中,一大顯而易見的危機在於兩岸經濟政策。梁國源表示,雖然多數人對此感到反感,但不可否認中國大陸依舊是台灣最大的經濟貿易夥伴,蔡政府刻意避談兩岸關係,對於台灣經濟榮枯存在重大影響的事實,更重要的是,台灣、美國、中國大陸間的三角「平衡」關係已經改變。

在中國大陸文武兼施的政策下,不管是對台31項措施、軍機和軍艦頻頻繞台威嚇,都將對台灣造成極大壓力,而不少人仍錯誤地相信美國會站在台灣這一邊,但從美國總統川普「交易至上」的性格來看,對台灣其實相當不利,兩岸關係已逐漸走到如下圖所示的第四象限。

「以雁行理論來說,台灣目前也許連組織一個中隊的能力都沒有了,所以至少要想辦法加入別人,台灣經濟的設計應該要以永續生存,也就是壯大為目標。」

二、所得分配不均日益擴大,低薪問題仍未解決

隨著現代國家的發展,國家利益的目標也愈來愈多元,如果說兩岸政策牽涉到發展性、安全性和穩定性,而國人最在意的公平性問題,顯然就是所得分配不均日益擴大了。

即使日前公布的3月失業率3.66%,創下18年以來同月新低,但低薪問題仍然存在,從GDP呈現出的所得分配更可以看到,截至2016年底為止,17.1兆元的GDP,7.5兆元分配到受僱人員的報酬,占GDP比率43.81%,創下歷年次低,至於分配給企業盈餘的占比則達到35%,有逐年增加的趨勢。

梁國源表示,這並非台灣獨有的問題,引發的原因也有很多,可以確定的是,興起於1980年代美國雷根、英國柴契爾的供給面、新自由主義所帶來的後遺症遭到質疑,導致鋪天蓋地的民粹興起。

西方學界已經開始反思「先把餅做大再求均」的價值觀,但回頭看,不管是新南向政策、投資產業創新,以及前瞻基礎建設等經濟政策的主要訴求都是「把餅做大」。「雖然到目前為止各界還沒有定論,值得省思的是,假如供給面真的有缺失,那麼台灣接下來的經濟發展要往哪個方向走?這是一個大工程,政府有沒有人著手研究了?」梁國源反問。

三、資本市場中介角色失靈,撐不起實體經濟發展

持平而論,在過去的兩年中,台灣經濟表現難道都只有壞消息嗎?

蔡英文政府上任後,台灣股市在去年5月破萬點,而且延續至今,高於馬政府執政的時期,台股市值從27兆變成35兆,增加超過9兆元,相當於台灣GDP的一半,扣除掉外資持股占比之後,平均每位股民獲利超過50萬。

只是奇怪的是,格外搶眼的台股另一面卻成為資本市場中介角色失能的印證,截至去年為止,國內投資率跌破20%到19.78%,創下8年來的最低紀錄。梁國源直言,一般來說,股價愈高代表企業的籌資能力愈高,企業籌資之後理當看到更多的投資活動。「但現在卻沒看到,也就是資本市場帶動實體經濟的功能失靈。」

數字vs.感覺,感覺反應信心、信任

事實上,大家都會同意,這些結構性、循環性的問題並非到今天才發生,不過,為什麼這兩年問題更形嚴峻?歸根究底,這與決策的思惟邏輯最為相關,政府緊抱著過時的成功模式,以致於造成管理學中所說的「確認偏差」(confirmation bias),先射箭再畫靶的作法,導致政府單位所有動作都在配合已知定見。

梁國源舉例,像是能源政策、一例一休之所以引發極大爭議,在於主政者早已有了既定政策的預設立場,「決策者須敞開心胸,大政策形成前應該要有更多公開辯論的空間,台灣的經濟結構如此脆弱,合理的改革應是漸進式而非急行軍。」

面對「無感」經濟成長,梁國源引用經濟學大師凱因斯的理論下了一個結論,「企業家投資之前一定會去計算預期報酬率和風險等,但不能忽略的是,往往到最後一刻,他決定到底要不要投資,看的是『感覺』,就是所謂的『動物本能』,有沒有『信心』。」

他憂心忡忡地說,民調所反應出來的絕對是一種感覺,不要再偏頗地去看「數據」,要翻轉台灣的經濟,第一步領導者要有對的「態度」和「方法」,接著再來談論各個層面的挑戰。

梁國源建議,政府不要再一味偏頗地去看數據,因為「感覺」也是影響經濟活動的一大重要因素。(攝影/黃威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