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英的長照地圖》嚴重供需失衡 長照人力缺口高達13000人

長照2.0

在三峽北大特區裡有棟很特別的建築物,裡面除了有警察局、戶政事務所、圖書館、公共托兒之外,還有蔡政府長照2.0制度下的B級日照中心。這個環境一級棒的長照據點,由伊甸基金會代為經營,但一共只能收納30位需要被照顧的人,以失智長者居多,照護比1比8。

「我們一共只有4位工作人員,無法再照顧更多人了,只能空出一個、再補一個……」面對上門求助的人,伊甸基金會工作人員只能協助登記候補資料,再告知衛福部「1966」長照諮詢專線,除此之外,他們也愛莫能助。

但在這深受退休銀髮族青睞、人口老化指數平均高達67.24%的新社區,滿街可見外籍看護工用輪椅推著無助的老人,卻只有30位得以享受政府日照服務的德政,大多數需要被照護的人只能「呦呦待哺」或「自力救濟」。

長照元年,服務人數只有1成

短期來看,財源並非蔡政府推動長照2.0的最大問題。如果錢不是問題,那麼最大阻力是什麼?答案就是「人力短缺」!

長照2.0相較於馬政府時代的長照1.0,服務對象更加擴增,由過去的51萬人增加到73.8萬人,增加了將近五成的服務對象。但如今政策上路已超過一年,到底拿出了什麼樣的成績單?根據衛福部統計,2017年使用長照體系的服務人數約為8.7萬人,大約是政府估算服務總數的1成。

長照2.0的服務對象大幅擴增,但政府的佈建速度跟得上嗎?(製表/郭怡君)

長照2.0主打「ABC社區整體照顧模式」,由地方政府在各鄉鎮市區廣佈「社區整合型服務中心(A級)」、「複合型服務中心(B級)」、「巷弄長照站(C級)」,A級單位負責評估,B級單位派社工師與復健師做團體座談,C級單位則有居家服務員作為第一線的照護,同時A級也提供B、C級督導與技術支援,整合資源優化社區初級預防功能,並延伸在宅醫療照顧服務。

行政院長賴清德日前宣示,在佈建長照ABC體系的政策架構下,政府預計在2020年前達成469個A(每鄉鎮一個)、829個B(每個國中學區一個)、2529個C(每三個村里一個)的目標。

由於政策目標明確,現在各縣市政府及民間團體正積極佈建資源,截至2018年3月底為止,好不容易達到212A-731B-597C,接受長照服務人數來到約12萬4000人。儘管長照場域擴增得相當快速,不過,專業人力的缺口依然沒有解決,還持續放大。

第一線照服員鬧人力荒

在長照體系中,擔任「照護者」角色的,可不只一般社會大眾認知的社工師,還需要醫師、護理師、物理治療師、照護管理專員(照管員)、照顧服務員(照服員)等等共同付出,才能達到長照2.0所期待的「在地安老」目標。

目前醫師、護理師、物理治療師大多仍留在各級醫療院所和長照機構中,專責個案管理的「照管員」及擔任照護角色的「照服員」仍是第一線主力。原先在長照體系內的照顧人力包含外籍移工、二度就業婦女,以及相關科系畢業的新生代年輕人。但長照2.0體系將外籍移工人力排除在外,目前以二度就業婦女佔比最高。

衛福部統計,截至5月底止,目前全台包含照管專員、照管督導、行政人員在內的照管員約有700多人,現在每一照管員約需負責180個個案。而包含居家式、社區式、機構式的照服員約有2萬8417人。不過,這樣的數字依舊不足。

據估算,目前全台長照人力缺口高達1萬3000人。而監察院的報告也指出,在這當中就有5000多的缺口,來自於負責第一線照護工作的照服員,反映出目前台灣社會對長照需求「看得到,吃不到」的困境。

這麼明顯的人力供需失衡,政府並非不知,也已採取若干補救措施,舉凡教育部主管的學校體系、勞動部、衛福部所指派的民間團體,都有針對照服、照管人力做培訓,但在跨部會合作時,這些訓練出來的人力跑到哪裡去了?又為何流失?

在結束訓練課程後,實際進入照服體系的並不多,造成人力缺口。(資料來源/衛福部)

加薪很無感,刪獎勵金很有感

以一線照服員來說,只要年滿18歲、完成包含核心課程與實習共90小時訓練時數,或就讀高中、大學的長期照護相關科系後,都可接受由勞動部所主辦的國家證照考試。一旦通過照服員考試、取得證照,照服員便可選擇到個案家庭、醫院、機構執業。

和其他類型的國家考試相比,考取照服員證照並不算特別困難,但怎麼還會導致現今照服人員嚴重缺乏的窘況?原因不難推敲,難是難在如何「留住人」。

民進黨立委吳玉琴認為,長照體系難以留人,最大關鍵在於「薪資低迷」以及「沒有願景」兩大原因。

去年行政院長賴清德要照服人員「做功德」的一席話,衛福部長陳時中隨後便宣布幫照服員加薪至3萬2000元。即便口號喊得響亮,但地方照服員卻一直「沒有感覺」。而且日前衛福部取消了原來按月補助居服員的案家轉場費、丙級技術士證照約5000元的獎勵金,也讓照服員紛紛抗議跳腳。

終於,衛福部拿出了決心,4月底時向各地方政府發出一紙公文,規定只要照服員做滿時數,起薪至少要達到3萬2000元。不過,原本立意良善的政策方向,或許是因為人力成本驟然增加,也引發民間執行團體反彈,居服盟等團體更認為政府政策說變就變,未和民間協調,並聲明將退出長照推動小組,以表不滿。

30歲以下居服員只占1成

雖然「薪事」還需要各方溝通協調,但政府急切要解決照服員薪資低迷已展現誠意。可是「看不見願景」,又是另一個更難解決的問題。

根據統計,目前居家照服員平均年齡約為42歲,且有逐年上升的趨勢。而根據弘道基金會統計,30歲以下的居服員僅佔全部的1成,比例稀微。不過,大學及高中端的照護、長照相關科系畢業生並不少,但為何年輕人不願意投入長照行列?

若照服員薪資已提升至3萬2000元,在青年普遍低薪的台灣,這樣的數字已經不會太難接受。細究原因,恐怕還是高工時、專業無法被看見、沒有願景、欠缺未來職涯發展性等關鍵因素。衛福部統計,每年都有人數破萬的培訓居服人員,但實際投入照護工作的卻不到一成。

「很多年輕學生在第一線照服工作做了2、3年,發現還是沒有辦法轉行政,就會想離開了。3年的時間是一個轉捩點,這個產業能不能讓他們看到願景很關鍵!」一位民間照服團體管理職的業者表示,他觀察到許多年輕人自照服相關科系畢業後,志向並不真的在照護工作,多是希望未來能夠晉升管理職或行政人員。

其實為了留才,衛福部除了透過提高給付來增加照服員的薪資,也在職涯規劃上設計了升遷制度,一定年資的照服員可成為居服督導員,甚至在5至7年後,憑著工作經驗,可以取得開設長照機構的資格,更透過行銷、舉辦活動,讓民眾了解照服員的辛勞,提升照服員的職業尊榮感。

一位社福體系人員感嘆,「說實在的,人力問題沒有解決,就算有經費、有預算,又有什麼用呢?」若只是政策宣示增加服務,卻少了最基本的服務人力,那規劃得再好的政策,恐怕也將淪為空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