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中貿易戰》陳錦稷:注意川普經濟思維 強化台美貿易互補

國際經濟

「不要以為在裡面有多大的角色可以『勸架』,恐怕閃遠一點才是好的策略。」中信金融管理學院企業管理學系教授陳錦稷25日在「美中貿易對全球及我國經濟金融之影響與因應」研討會上提到,當美中兩隻大象在打架的時候,其中所影響的層面不僅是經濟上,還包括外交層面都是環環相扣,而到底台灣在美中貿易戰中,能做的是什麼?

川普的經濟思維

首先,先從美國經濟思維看起。陳錦稷提到,在美國總統川普「讓美國再次偉大」之前,美國現在所追求的是公平貿易而非自由貿易,包括要求重談北美自由貿易協定以及重新離開跨太平洋夥伴協定(TPP),這不僅影響到經濟層面,還包括地緣政治、區域合作等,這不免讓國際間相當關切,「美國是否真的不再是地緣政治領導地位?」

然而,川普之所以會有這套經濟思維,陳錦稷分析,川普思考的是要創造多少工作機會,才能讓美國再次偉大,無論是從供給面、需求面,或者不夠的話,就從貿易政策調整,而貿易政策的改變對川普而言就是最重要的。

陳錦稷指出,美中貿易政策調整有漸進過程,包括貿易逆差還在擴大,以及川普不斷在推特透露「不想跟習近平交惡」的訊息等,顯然川普若不從貿易政策調整,就無法創造美國的就業機會,更別說解決美國就業機會流失的問題。

台灣經濟挑戰:全球化、中國崛起

當了解完美國經濟思維後,究竟在美中貿易衝突中,台灣應該做什麼?扮演什麼樣的角色?陳錦稷認為,台灣在做「新經濟模式」,他特別引用蔡英文總統未上任前去華府戰略智庫所談,台灣經濟問題很多,但總的來說,都歸因於全球化與中國的崛起。

陳錦稷表示,台灣過去經濟成長模式是效率驅動模式,但現在這模式已不再可行,要改創新驅動模式,這對台灣也會有內部經濟壓力,包括所得差距擴大、工作機會流失,以及薪資成長停滯等,而台灣能做的依然是調整經濟模式。

台灣要如何調整經濟模式?陳錦稷指出,包括出口經濟成長模式降低依賴,以及與中國的生產分工都需要檢討,加上台灣過去靠中國部分優惠投資條件,但當紅色供應鏈崛起時,就會讓台灣產業受到經濟上很大的挑戰。

接著,在台灣經濟依賴狀況部分,陳錦稷點出,台灣目前仍有40%出口到中國;20%進口來自中國,出口部分算是相當穩定,但這並不代表台灣在降低對中國的依賴、出口並未繼續擴張,而是逐漸被中國內部產業取代,不過,台灣來自中國的進口仍在成長,趨勢相當明顯,顯然經濟循環及產業模式依然持續改變。至於在投資方面,台灣到中國投資的高峰期則已經過了。

台灣如何因應美國經濟政策,找到自己的生存之道?

而談到美國與台灣的經濟關係,美國會不會有一天回頭報復與台灣間的不平衡貿易關係?陳錦稷說,美國是台灣第2大貿易夥伴,但反過來看,台灣是美國第9大貿易夥伴,因此千萬不要小看台灣,「台灣這麼小,還能拚到第9個。」

不過,得注意的是,在美國這波貿易制裁中,中國生產鋼跟鋁賣到美國去排在10名外,但台灣出口到美國的鋼跟鋁排在10名之內,也就是說,美國是否會對台灣的鋼跟鋁課重稅即將揭曉,情況恐怕不太樂觀,因為台灣與美國依然有些貿易糾紛存在。

但整體而言,陳錦稷說,台灣與美國的貿易還是互補性質高,「沒有那麼針對性」,能互相合作的部分依然很多。最後,台灣在川普的經濟學裡有什麼政策可以應對?他強調,台灣須多注意川普的經濟思維,思考哪些產業能獲利,並強化台美間的貿易關係,以及努力準備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展協定(CPTPP),因為CPTPP對台灣來講仍然非常重要,在可預見的外交關係上,能藉此深化與他國的經貿關係。

陳錦稷進一步說,倘若沒有CPTPP,台灣現在適用最高的還是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只能單向與中國往來,台灣能做的策略是,有秩序讓產業適應開放的衝擊,思考讓台灣出口的產業具有競爭力;不過,台灣在國際貿易中有個好處,包括在美日印澳、自由開放太平洋戰略中,台灣的地理位置都相當重要,台灣要如何去因應就成了重要的關鍵因素,值得省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