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股磁吸效應不只吸到企業 連散戶投資人都趨之若鶩

股市

自鴻海FII到中國掛牌之後,外界相當擔憂中國股市將產生磁吸效應,然而今年最新第1季上市櫃公司投資中國的情況,罕見出現「投資家數」、「投資金額」和「投資損益」3大指標全部衰退,似乎顯示出企業赴中國投資的熱度已經比以往降低,而這是否代表我們過度恐懼中國市場的吸引力?

答案恐怕也不是這麼肯定的,「從另一方面來看,一般散戶對陸股的熱情可是愈來愈大了,這對政府來說可能得要當心了,」一名證券圈高層笑說。

散戶愛陸股ETF,規模成長速度驚人

哪裡可以看出這樣的跡象?從台灣投資人想要參與陸股最常見的方式陸股ETF可以觀察到。根據統計,台灣目前市場上9檔超過百億元資金規模的ETF,其中就有5檔是連結追蹤陸股,截至13日止,規模最大的是元大滬深300正2達488.6億元,直逼500億元。排名第二的是富邦上証正2為393.3億元,緊接下來是國泰中國A50正2為168.1億元、富邦上証的151.9億元和國泰中國A50的140億元。

如果和4月底時的資料相比,國內ETF總共118檔,整體資產規模大約4200億,總計光上述5檔陸股ETF規模就達1341.9億元,占了其中的3成左右。

之所以會有這樣的現象,證券圈人士表示,在中國A股去年6月納入MSCI新興指數及全球基準指數之後,台灣投資人更加青睞中國市場,在這樣的熱潮之下,未來陸股權重還會再增加,投資人會不會更趨之若鶩,值得繼續再觀察。

陸股於去年6月納入MSCI,經過一年的時間於今年6月1日正式生效,首波納入234檔個股,而陸股納入MSCI指數共將分為二個階段來進行,第一階段先將A股調整後市值的2.5%納入指數當中,占MSCI新興市場指數總權數0.39%。第二階段則於今年9月啟動,A股調整市值比重由2.5%調升為5%,之後約占0.82%。

散戶搶在陸股結構改變前,趕緊先卡位

而統計自這一年以來,國內發行的陸股ETF大增超過500億元,搭上A股入摩行情,以規模成長最大的國泰中國A50正2來說,這一年來成長超過4倍,國泰中國A50規模也成長2倍多,元大滬深300 ETF也成長超過1倍,規模成長速度相當驚人。

據了解,目前率先取得指數授權的元大MSCI中國A股國際通ETF到12日為止為最後一天募集,於募資期間也是完全不費力,各據點分配下去的上千萬募集金額一下就到達標準,顯示市場對陸股的熱度。

證券圈高層分析,台股過去的結構以散戶為主,不過近幾年來結構大翻轉,法人的成交占比已經超過散戶,而陸股的結構這幾十年來下卻一直是以高達近9成的散戶為主,這次陸股納入MSCI後,外資進入陸股的信心將逐漸增強,「台灣投資人經歷過以前的經驗,相信陸股的投資結構也會由散戶慢慢轉為機構,自然趁現在卡緊卡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