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篇》補助金融科技實驗過半 兩年出47億引科技人才進金融業

台灣銀行家雜誌

新加坡雖然先天地理條件不足,但將獅城打造成為亞洲金融科技之都的雄心未減,更以積極手段促使金融人才不斷向上提升,與時俱進,更成為其金融發展蓬勃的重要基礎。

新加坡雖為彈丸之地,卻躋身全球最大的金融中心、外匯交易中心及財富管理中心之列。近年來,新加坡更積極發展成為亞洲金融科技(FinTech)重鎮,並於2016年成為亞洲第一個、也是全球前三個實施監理沙盒(regulatory sandbox)的國家。因應金融科技時代來臨, 自2016年5月起,新加坡金管局(Monetary Authority ofSingapore,簡稱MAS)也積極與各國金融監管單位及民間機構簽署合作備忘錄或金融科技協議,包括日本金融廳、韓國金融服務委員會、馬來西亞證券委員會、法國金融審計監管局、法國金融市場管理局、瑞士金融市場監管局、丹麥金融監管局、美洲銀行監管人員協會(Association of Supervisors of Banks of the Americas)等,以加強雙方在金融科技及監理發展上的合作關係。金管局企圖將新加坡打造成為亞洲金融科技之都,布局全球的雄心可見一斑。

政府補助金融科技試驗

新加坡發展金融科技產業,最大的競爭優勢來自於政策,其次為人才。首先,金管局有計劃地鼓勵金融創新產業支持並協助傳統金融業轉型,預計2020年前將投入US$1.58億(約新台幣47.25億元)執行「金融產業科技與創新計劃」(Financial Sector Technology and Innovation),以期吸引更多金融科技人才投入銀行前端或後端工作,協助銀行降低成本、創造收益,並引導金融創新生態系的建立與連結。

其次,金管局將為金融科技領域創新試驗項目,提供高達50%的成本資助,即每個項目最多可獲得S$200,000(約新台幣4,448,000元)補助,以推動新加坡金融科技領域發展及培養更多相關人才。

星國政府深刻體認到人才是推動新加坡金融產業發展的重要因素,想要於創新驅動的未來經濟中獲得成功,新加坡既需要具備創業精神的企業家,也必須擁有掌握專精技能的人才。

金融科技的發展將為新加坡職場帶來變化,儘管多數職務仍將保留,但大部分工作都要求員工掌握新技能,以充分利用新技術。因此,星國政府將透過扶持新創公司、修訂大專院校課程、改進就職計劃、加強職業中途技能再培訓和終身學習計劃,為金融科技業培育更多人才,以加速金融科技業發展。

除了資金支持之外,金管局於2015年成立金融科技與創新團隊(FinTech and Innovation Group),負責金融科技監理與策略規劃。2016年5月,重新整合資源,成立金融科技署(FinTech Office),提供新加坡金融科技業者一站式服務。該機構由新加坡創新機構(SG-Innovate)和金管局共同負責,協助申請經費、接受輔導、尋找研究人才、獲取監管批准、開拓市場等金融創新相關業務,以期讓新加坡成為金融科技中心。

MAS與理工學院攜手合作

星國政府多管齊下,為金融業培養更多人才;其中,與學界攜手合作,培育金融科技人才,也是新加坡金融創新生態系迅速發展的原因之一。

早在2013年,財政部、資訊通信部門與新加坡管理大學(Singapore Management University)即共同推出Financial IT Academy @SMU(FITA)課程,培養金融業所需的資訊科技人才。

2016年10月,金管局和新加坡理工學院、義安理工學院、淡馬錫理工學院、南洋理工學院、共和理工學院等5大理工學院簽署合作備忘錄,未來3年內將檢討和提升理工學院課程,並培養跨學科的金融科技專才,使學校課程內容能更與時俱進,且符合金融領域需求。另自2017年起,也為修讀金融和科技類課程準畢業生推出新實習計劃,以獲得金融科技專才指導,協助學生在實習期間可掌握金融科技業的相關技能。

金管局預估,每年修讀金融和科技相關課程的理工學院學生中,將有2,500多名獲益。同時,學生也有機會與金融科技業者合作,執行開發產品或技術等計劃,例如發展軟體、進行數據分析等,將有助於提高學習的實用性。

此外,金管局亦推出一系列科技講座,由金融科技領域專業人士與大專院校學生分享工作經驗和心得,加強學子對此新興領域的瞭解,協助其規劃未來職涯發展。

金管局也與不同機構合作,透過「技能創前程」計劃,協助金融領域從業人員持續學習,掌握更專精的技能,以因應金融科技時代變化。例如,賓州大學華頓商學院在新加坡設立金融科技創新課程,主要鎖定金融機構高階主管。美國金融科技培訓學院Byte Academy也在新加坡推出金融科技課程,培訓非專業人士掌握金融科技和資通信技術領域所需的軟體和編程技術。

IBF提供職涯諮詢與就業

新加坡銀行與金融研究院(Institute of Banking & Finance, Singapore,簡稱IBF)成立於1974年,為非營利性組織,致力於為金融業培養專業人才。IBF也與政府、金融機構及其他培訓單位合作,以確定對金融從業人員的能力要求,並促進人才培育與發展,使專業人才能為金融產業做出貢獻。

近來,為全面滿足新加坡金融業人員的需求,IBF將擴大其服務範圍,並採取整合方式,預計將於2018年8月成立專門的職業中心,為金融從業人員提供制定能力標準、促進技能開發、職涯規劃、職業諮詢、就業選配及安置等綜合服務,以協助其因應金融產業發展,獲得所需的專業技能。

目前,IBF首要當務之急是將著眼於制定和施行職業轉換計劃,這有助於金融從業人員在遇到金融機構轉型且自身職務內容受到影響時,能夠重新學習技能,在變動中保持靈活多變。IBF還將為個人提供就業協助,在金融業的其他職能中進行適當的工作選配,以促進就業機會。

藉由與新加坡就業與職能培訓中心(Employment and Employability Institute,簡稱e2i)、全國職工總會(National Trades Union Congress,簡稱NTUC)、勞動力局(Workforce Singapore,簡稱WSG)等合作夥伴機構結盟,IBF也能擴大其職業諮詢和職能安排,協助金融專業人士進入其他行業;同樣地,來自其他產業的專業人士也可以進入金融業。

制定IBF標準與認證架構

IBF已制定「IBF標準與認證」(IBF Standards and Certification)架構,讓金融機構和從業人員都可以將其作為金融專業發展的藍圖,並根據其工作職責或職能,來確定所需的相關技能,以促進職涯發展。事實上,此架構是由IBF與新加坡頂尖金融家密切協商而制定的,並盡可能與金融產業內部和第三方要求的能力標準及培訓保持一致。

IBF也開始採用以技能為主,而非基於工作職務的方式,來闡述「IBF標準」下所要求的專業能力。這項轉變的目的,在於促進相關技能的識別和開發,因為金融機構開始逐漸擺脫以工作職務、專業化來劃分個人和部門的活動,轉而以專案、多功能及多學科的方式,來組成工作團隊,進行更靈活的商業運作。

這種以技能為主的作法,將有助於IBF提前確認金融業所需的新興技能,而無須等待這些技能成為某一特定職務的核心技能後,才開始著手開發。目前,IBF也為「新加坡技能架構」(Singapore Skills Framework)籌劃「IBF標準」,以協助個人在金融部門及其他產業內探索職涯選擇。

以新思維因應時代轉變

科技進步,提高金融服務的可及性,加上受到客戶高度期待的刺激,促使金融機構加快創新與轉型的腳步。這也同時引發包括阿里巴巴(Alibaba)或騰訊(Tencent)在內的新成員崛起,並成功進軍金融服務領域。此外,金融科技公司也變得更加普遍,亦試圖在金融服務領域開創新的空間,並增加新的價值。

在此情況下,新加坡的金融專業人士不可能以相同的技能組合,在同一個職位上,工作超過20年以上或甚至是更長的時間。而科技不斷應用,也將改變許多工作的本質。例如,使用機器人、自動化過程和直通式設計過程,將減少日常例行性工作,並使工作更具有意義。但這也意味著目前處於此類工作崗位上的人員需要新的技能,比方說,重新學習資料管理、流程重新設計及專案管理等專業知識。

因此,任何人都必須採取成長思維,並且積極主動,在職業生涯中提高自己的技能,或重新學習技能。如此一來,隨著金融產業發展,才有可能順利轉入新的職務中,或掌握新增的就業機會。不過,邁出第一步,總是最具挑戰性,因為這要求個人必須跨出自己的舒適圈。儘管如此,對個人成長和職涯發展來說,只要能踏出第一步,就充滿無窮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