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國家免牌照、免審查監理沙盒 孵出金融科技創新

台灣銀行家雜誌

澳洲擁有先進金融基礎設施,若能善用其資源,發展關鍵技術領域,並重新調整對於金融專業人才的培育,發展為亞太金融科技中心之一,將可期待。

相較於倫敦、紐約、香港、新加坡在金融科技(FinTech)領域早已處於世界領先地位,澳洲近來也急起直追,希望將雪梨打造成為首屈一指的亞太金融科技中心。

面臨來自世界各國的激烈競爭,雪梨委員會(Committee for Sydney)與安侯建業聯合會計師事務所(KPMG)於2017年7月聯合發表報告,強烈建議澳洲政府應支持金融科技,並發展監管環境、開發技能及提高人才吸引力。報告中也指出,澳洲應善加利用國內先進的金融基礎設施,並特別關注電子支付、監管技術(regtech)及區塊鏈(Blockchain)等三大關鍵技術領域,培育與發展相關專業人才,以協助金融業創造競爭優勢。

力推銀行主管問責機制

金融產業面臨破壞式創新(disruptive innovation)與新競爭等諸多挑戰,這點舉世皆然,就連澳洲也不例外。然而,此時此刻,對澳洲政府而言,最備受關注且最緊迫的問題是,如何管理與提高金融業及金融從業人員的聲譽。

金融業是澳洲經濟的重要支柱。澳洲4大銀行,包括澳洲聯邦銀行(Commonwealth Bank of Australia,簡稱CBA)、西太平洋銀行(Westpac Banking Corp)、澳盛銀行(ANZ)、澳洲國民銀行(National Australia Bank,簡稱NAB),更囊括澳洲金融市場約8成市占率。

然而,近年來,澳洲消金與企金市場連續爆發醜聞,嚴重損害社會大眾對金融業的信任與支持。自從20多年前,澳洲政府大幅度放寬對銀行業的管制後,可以看到銀行愈來愈強調專業化的角色,並以產品為主要銷售重點。然而,銀行業設計不當的獎勵方案,卻造成員工將銷售業績擺在客戶的最佳利益之前。

由於銀行業之前醜聞不斷,卻沒有任何一位銀行高階主管遭到解聘或懲處,引發社會輿論撻伐。為整頓銀行高層的行為舉止,並提高銀行服務標準及可信賴度,澳洲政府決定透過監管,實施更強有力的問責機制。

2017年5月,澳洲政府宣布將推行《銀行高階主管問責規範》(Banking Executive Accountability Regime,簡稱BEAR)。目前,此草案正在國會待審中,一旦投票通過,澳洲4大銀行從2018年7月1日起,將受到更為嚴格的營運機制監管。BEAR規範將由澳洲審慎管理局(Australian Prudential Regulation Authority,簡稱APRA)負責,並適用於所有銀行的董事和高層主管。

提高對行員法定能力要求

在BEAR規範下,未來若出現管理不善,銀行高階主管可能會遭到罰款或刑事制裁。毫無疑問地,這將讓銀行業者更加注重其職員是否有能力擔起職責,以及有無銀行業專業人員職業資格。

目前,澳洲絕大多數銀行職員都沒有銀行業專業人員職業資格,並只接受內部培訓。換句話說,澳洲銀行業既無產業設定標準,法定的能力要求也很低。現今,許多消金產品都可由銀行職員銷售,可是這些行員所受到的訓練和管理卻不如咖啡館店員或美髮師。

其實,大多數的銀行職員都希望做「對的事情」,並關注客戶的最大利益。然而,少數表現不佳的人卻利用進入金融業的低門檻,加上未遭到淘汰,以至於形成劣幣驅逐良幣的情形。

企金文化也遭致批評,其中包括市場操縱等事證。目前,澳紐金融服務業協會(Financial Services Institute of Australasia,簡稱FINSIA)正與金融業和監管單位合作,希望引領變革,而非被動等待政府採取行動。因此,未來將會出現強而有力的立法行動。

多管齊下支持金融發展

目前,澳洲透過聯邦政府及州政府提供各種計劃,支持金融服務業發展。為使雪梨成為區域性重要的金融服務中心,澳洲政府也鼓勵貿易發展,並確保適當的移民政策能為澳洲引進優秀人才。

近來,另一個特別值得關注的焦點是金融科技。澳洲政府不只透過各種補助和稅收政策,支持金融科技創新與研究,更直接資助金融科技中心,為金融科技新創企業引入更寬鬆的初始監管。例如,澳洲證券及投資委員會(Australian Securities and Investments Commission,簡稱ASIC)建立「沙坑」(sandpit)概念,協助金融科技新創企業以最少的監管費用開始營運。

2016年12月中旬,財政部宣布,澳洲監理沙盒(regulatory sandbox)正式上路。只要符合監理沙盒規範的要求,金融科技公司就可以自行展開金融類和信用類新產品或服務的科技創新試驗,而且無須持有澳洲金融服務牌照(Australian Financial Services License)或信用牌照(Australian Credit License)。換句話說,只需要知會ASIC即可展開測試。金融試驗最長為期1年,測試規模允許最多100個零售客戶,但若參加試驗者為大盤商或上游批發商則無家數限制。

澳洲是全球第一個採用免牌照、免審查監理沙盒制度的國家,此舉目的是希望降低起步門檻,鼓勵新創小公司將產品創新擺在第一位,而非浪費時間申請牌照,同時也能大幅降低研發產品時所面臨的各種規範成本。澳洲政府對監理沙盒的高度開放態度與作法,足見其在發展金融科技上的雄心壯志。

澳洲監理沙盒的運行,是基於多個政府單位的協力合作上,包含減稅政策,讓更多人願意投資金融科技新創試驗;甚至是ASIC創新樞紐(Innovation Hub),以及負責反洗錢、反恐融資的澳洲交易報告分析中心(Australian Transaction Reports and Analysis Centre)也都在過程中協助擔任新創聯繫點的角色。

此外,ASIC也積極與各國金融監管機構簽署合作協議,包括中國證監會、新加坡金管局、英國金融行為監管局(Financial Conduct Authority)、加拿大安大略省證券委員會(Ontario Securities Commission)、香港證監會、日本金融廳、馬來西亞證監會、瑞士金融市場監督管理局(Swiss Financial Market Supervisory Authority)等,彼此共享數位加密貨幣、區塊鏈等金融科技創新技術,以及其所需的監管機制。

FinTech領域亟需跨學科人才

很少有行業比金融業更強烈感受到金融科技所帶來的競爭壓力。目前,銀行和金融業正在尋找同時具備金融、數位及問題解決能力的專業人才,因為這種稀有組合的頂尖人才能幫助雇主超越競爭對手,或至少與競爭對手保持同步。

2016年9月,澳洲聯邦銀行在雪梨、香港等地設立最先進的創新實驗室,開發新的技術產品,例如「即拍即付」(tap-and-pay)銷售點應用程式,並開始利用虛擬實境來招攬人才,希望能扭轉傳統銀行的刻板形象,重新定位為靈活創新的金融機構,以吸引更多創新技術人才加入。

2017年11月,澳洲國民銀行(NAB)宣布,為因應金融科技時代來臨,預計2020年前將裁撤6,000個傳統工作,改以2,000個數位職務取代。這項轉變也將影響NAB對校園徵才計劃所限定的科系。

過去,NAB校園徵才計劃開放給所有科系的碩士班畢業生。但自2018年起,將更加強調數位技能,例如自動化、流程再造、分析及數據科學等背景。對於渴望加入金融業的畢業生,即使已了解新興技術,但獲得錄取後,NAB仍會協助他們培養金融科技的專業知識和技能,包括區塊鏈、點對點(P2P)網路、加密貨幣及其他金融交易技術。

FINSIA重新訂定資歷條件

澳紐金融服務業協會(FINSIA)是澳洲與紐西蘭兩國唯一的金融服務業會員組織,成立於2005年,由澳紐銀行金融業協會(Australasian Institute of Banking and Finance)及澳洲證券業協會(Securities Institute of Australia)合併組成。目前,FINSIA會員主要來自證券和銀行兩大行業。

2007年8月,FINSIA根據自身的發展策略,將其原有的教育與培訓業務出售給澳洲著名的教育及職涯機構Kaplan Inc。然而,結果證明這是一個非常糟糕的舉措,因為引發的效應是與金融服務業相關的行業出現既有會員流失,以及新會員的人數大大減少等情形,而這些會員都曾經透過取得金融專業資格來加入FINSIA。

不過,往好處想,FINSIA可以將精力集中於專業發展、政策制定和倡議工作等方面。目前,FINSIA正重新訂定資歷條件,並推動整個金融服務業標準的建立,包括個人行為準則和特定職責能力。

針對資歷條件,該協會與英國銀行家認證學院(Chartered Bankers Institute)建立合作夥伴關係,因為FINSIA認為國際移動力是很重要的能力,而且英國銀行家認證學院在許多國家又都很積極活躍,因此,雙方結盟合作將有助於澳洲金融專業人才進入全球市場發展。

另外,FINSIA不僅提供各種資歷等級和一系列專業職責的資格認證,還有諮詢指導、出版品及舉辦一系列活動,以協助金融產業技能開發與網絡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