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磨一劍 唐獎生技醫療獎3得主標靶治療造福人群

醫療科技

有「東方諾貝爾獎」之稱的「唐獎」是由潤泰集團總裁尹衍樑,效法諾貝爾獎精神於2014年成立,共設有四大獎項「永續發展」、「生技醫藥」、「漢學」與「法治」,每兩年頒發一次,每一獎項領域的獎金約為新臺幣5千萬元,為全球最高獎金的獎項,其中4千萬元由獲獎者個人領取,而剩餘的1千萬元則是獎勵研究補助費,是幫助獲獎者進行該領域之培育後續研究,在5年內使用完畢。

而其中「生技醫藥」領域,是彰揚具原創性之生物醫學及藥物研發之科學研究,以生技醫藥解決人類疾病的問題,有助於人類健康之增進。今年生技醫藥獎得主,由東尼‧杭特(Tony Hunter)博士、布萊恩‧德魯克爾(Brian J. Druker)博士及約翰‧曼德森(John Mendelsohn)博士等3位美國知名學者共同獲得。

二十年磨一劍,因發現TK而進入新抗癌領域

人類引發腫瘤的原因,通常是指細胞的不正常增而生,如果基因突變的話,就有可能變成致癌基因,要是過度活化的話,就會讓癌細胞一直生長,目前已知的致癌基因如EGFR、Src、Abl、Ras等。而東尼‧杭特博士他們發現蛋白質酪胺酸磷酸化,並發現致癌基因Src是一個酪胺酸激酶(TK),促成近29種TK標靶治療藥物在臨床上的成功應用。

而標靶治療是針對突變癌症基因,透過分子直接阻斷或抑制腫癌細胞生長與修復能力,能夠精準的殺掉癌細胞,不像化療一樣會傷害其它正常的細胞。

由於杭特博士在1979年首位發現蛋白質酪胺酸可自行磷酸化的科學家,進而讓他成為癌症標靶治療酪胺酸激酶抑制劑(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 TKI)研究領域的鼻祖。而後二十年TK致癌因的研究,發展出各種TKI原型。杭特博士與他的同事巴特‧薛弗頓(Bart Sefton)開發出很多抗磷酸酪胺酸的抗體,是研究癌症訊號和找出TKI的有效工具。

以TK為基礎,研發新型標靶藥物

由於杭特博士的研究,使得其他兩位得獎者以此機制成功研發出標靶藥物。像德魯克爾博士,便是成功將imatinib有效運用在慢性骨髓性白血病上,將原本需要用骨髓移植的癌症,研發出使用口服藥變成可以治好的疾病。而且使患者存活率從50%提高到90%,是被稱為21世紀最成功的抗癌藥物。

而曼德森博士則是利用cetuximab抗體去阻擋表皮生長因子受體(EGFR)來對抗癌症。EGFR也是致癌基因之一,是受體酪胺酸激酶的原型,有很多癌症中都有發現他的蹤跡,像是乳癌、肺癌、直腸癌、卵巢癌、膀胱癌、頭頸癌及食道癌等。這也是第一例使用抗體去抑制TK活性的標靶治療方法,而現今也有許多標靶治療也是針對EGFR而開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