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IPO否決率達40% 為什麼仍吸引大型台商前仆後繼?

資本市場

台股在今年上半年首次公開募股(IPO)的表現優於預期,不過自鴻海分拆出來的富士康工業互聯網公司(FII)赴中國掛牌後,包括聯電也宣布子公司和艦準備在上海A股上市,暗地裡正在醞釀的企業出走潮似乎沒有止歇的趨勢。雖然種種跡象都顯示A股IPO的審查愈來愈嚴格,但中國、香港資本市場也同時不斷釋出利多造成威脅。

資本市場開放,台股IPO比想像中熱絡

根據安永聯合會計師事務所最新發布的「2018年上半年大中華區首次公開發行報告」可以看到,台灣在今年上半年總計有28家公司上市櫃,其中上市公司為12家、上櫃公司16家,總募資金額超過新台幣101億元,比去年同期增加了7家公司,募資金額也增加28億元。

「顧主委(金管會主委顧立雄)訂出的一百家目標是有可能達成的,」安永聯合會計師事務所審計服務部營運長涂嘉玲指出,包括上市櫃、興櫃、創櫃在內,今年已經有56間公司掛牌,距離年底的績效只剩下44家。

涂嘉玲說,今年上半年台灣市場上市櫃股票的本益比大致維持平穩,上市股票平均本益比為15至16倍,上櫃股票則有30倍左右,其實都排名在全世界前段班,加上台股加權指數創下最長萬點紀錄,金管會也陸續推出多元上市櫃方案等開放政策,其實台灣資本市場比想像中的還要熱絡。

問題是照目前的情勢走下去,還可以熱多久?「倘若別的交易所吸引力較大,仍會造成壓力,」涂嘉玲坦言。

A股、港股不斷優化制度,吸引大企業、獨角獸公司

回顧今年上半年A股IPO表現,總計63家公司掛牌,共籌資人民幣931元,相較2017年上半年掛牌數大幅減少183家,籌資額也減少了人民幣325億元、年減26%。不過這並不代表A股已經不熱了,反而透露出另外一項政策訊息:中小企業掛牌的比重下降,迎來大型企業和獨角獸。

「A股希望有size(規模)大一點的企業來,同樣來說,A股也變成想要做大規模籌資的企業會想要去的地方,」根據統計,去年一整年A股IPO裡完全沒有籌資規模超過人民幣50億的項目,但在今年上半年這樣的大型企業籌資額占總量35%,同期的「平均」籌資額達人民幣14億元,創下2008年以來的新高。

這給台商帶來的啟示是「數字、盈餘要拿出來」,今年上半年A股針對新股發行審核進一步收緊,否決率高達40%,涂嘉玲觀察,台商去A股掛牌並沒有所謂的「綠色通道」,這種迷思要被破除,夠穩定賺錢、且準備足夠的企業才會被歡迎,吸引像是鴻海一樣的好公司。

除此之外,身為資本市場「模範生」的港股也祭出多項政策,包括今年4月30日《上市規則》正式生效,允許未能通過主板財務資格測試的生物科技公司上市,換句話說,生技公司就算沒有通過盈餘、現金流量、估值等測試一樣有機會掛牌,預計接下來8、9月份開始,就會有首批符合新規的公司上市。

科技和生技醫療產業也都是台灣股票市場掛牌的主力,未來要如何贏過不斷優化的A股和港股市場是不小考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