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張與老曹的瑜亮情結 亮更亮了 瑜卻變「吻仔魚」...

產業脈動

上週,看到財經媒體頭條,大寫特寫聯電子公司和艦要去上海A股掛牌,讓我想起不少聯電的陳年往事。

當年政府禁止半導體產業出走。聯電以和艦偷跑,被抓到了。那時候聯電董事長曹興誠(以下稱老曹)講話還有點份量,被抓包的他呼天搶地,就像是小孩賴在地上尖聲哭喊政府迫害,後來的發展,不是證明了ㄧ切?

二千年以前,張、曹是一時瑜亮

當年我跑晶圓代工時,市場稱聯電、台積電叫「晶圓雙雄」。因爲不論業績、資本額、市場地位,就是全球前二大,領導人曹興誠、張忠謀也常被相提並論,頗有一時瑜亮之姿。

只是,路遙知馬力,真金不怕火煉,20年下來,兩家公司不論從業績、營運規模、市場地位以及代表資本市場的總市值以及股價來看, 只能說「亮」更「亮」了,但「瑜」卻變成「吻仔魚」。

怎麼說呢? 從兩家公司的獲利數字來看。其中聯電資本額:1262.43億元,去年營收1492.85億元、年增率1%、稅後盈餘96.29億元、每股盈餘0.79元,每股配發現金股利0.7元。至於台積電資本額2593.04億元,去年合併營收約為9774.50億元,稅後淨利約為3431.10億元,每股盈餘為新台幣13.23元,每股配發現金股利8元。

現在台積資本額是聯電兩倍,獲利是聯電34.6倍

台積電資本額大約是聯電的兩倍,不過去年獲利卻是聯電的34.6倍,獲利能力當然連動的是股價表現,從9日的收盤價來看,台積電股價收在221.5元、聯電17.65元,聯電股價不到台積電的十分之一,雙方的差距已不可同日而語,為何同樣都是晶圓代工,20年發展下來,兩造的差距會變得這麼大?

「台積電過去幾年之所以能夠超越同業,而且越來越好,關鍵在於他跟對手的差距越拉越大。」前外資分析師陳慧明曾經這樣說。

2000年,全球股市正為科技股瘋狂,聯電因股性較為活潑,較受投資人青睞,外資則是偏愛台積電,當時在資金、規模、技術上,有晶圓雙雄之稱的台積電、聯電彼此差距並沒有太大,兩家公司董事長張忠謀、曹興誠偶爾互相鬥鬥嘴,是半導體業界茶餘飯後閒聊話題。

那個時候,行動通訊正崛起,全球半導體產業正走向新一代0.13微米的技術世代,而研究這項技術最久的IBM同時找上台積電、聯電洽談合作開發,沒想到台積電最後拒絕了IBM,聯電則是宣布與IBM合作開發銅製程技術。

落後主要關鍵:領導人的視野

「我記得那時候聯電因為這個合作案,股價狂飆至一百多元,大家當時甚至一度以為,聯電終於要超越台積電了!」一位當時因此合作案進場買聯電股票的投資人說。

聯電當初會選擇與IBM合作,主要的想法是「縮短製程研發時間」,那有這樣的好機會,為何台積電要拒絕?「董事長當時把所有高階主管找來,大家討論了很久,最後拍版做成不與IBM合作的決議,」一位台積電老員工說。

那個時候台積電的考量是:「自己應當有自己的技術,而不是靠其他人的技術轉移,」台積電當時擔心的是:「靠著別人技術轉移,自己的先進製程就會比大廠落後,台積電就不是領先者。」

原本外界對於台積電選擇走自己的路,顯得半信半疑,甚至大多以為聯電會先量產成功,沒想到台積電苦蹲馬步的結果,不僅搶先聯電完成了0.13微米製程的研發,也先一步將商品量產上市,「更重要的是,台積電從此不再依賴大廠的技術轉移,走上真正技術自主這一條路。」一位聯電前工程師、現為股市專業投資人說。

「銅製程那一次之後,聯電就一路落後到現在,由於股價低、沒錢發展新東西,製程落後,也沒辦法找到頂尖人才,現在的聯電已經完全看不到台積電的車尾燈了。」這位股市專業投資人感嘆。

最無辜:聯電小股東

除了技術自主,我認為,會造成今天台積、聯電差距的擴大,另一個最重要的關鍵在於這家公司的領導者的視野,領導者最重視的什麼。當一家公司的領導者重視的是公司長遠經營;另一家卻是比較重是「個人」,那結果肯定會大不同。

舉個顯著的例子。當年聯家軍旗下的聯發科、聯詠⋯等多家IC設計公司,在剛成立燒錢階段,錢都是聯電在花,等到要賺錢了,辦理增資,準備上市,「個人」就紛紛跳出來認股,當然那時候聯電公司持有這些IC設計公司的持股比率就會不斷的下降⋯⋯

晶圓代工是當年國家重點發展的產業,聯電和台積電當年都是政府支持起來的。說起來聯電曹興誠也算喝國家奶水長大的。現在的他富霸四方,卻移民新加坡節稅去了,對聯電小股東而言,他和張淑晶有差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