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電融資看似銀行大餅 但萬一沒風賣電不夠還利息怎麼辦?

再生能源

台灣正快馬加鞭發展離岸風電產業,但是由於政府缺乏經驗,打帶跑情況下,包括遴選制度、躉購價格和競價價格等,從最初到現在都鬧得沸沸揚揚。緊接著金管會5日向行政院報告「綠色金融行動方案」進度後,擬提高授信達成目標,然而市場上不少人擔心,在政策明確作多卻缺乏有效停損機制下,離岸風電融資會不會成為下一個慶富案?

發電量不足,賣電收入無法負擔利息怎辦?

根據金管會報告,截至今年5月底為止,整體來說本國銀行對綠能科技產業放款已達1兆898億元,相較2016年9月獎勵放款方案推出後成長1144億元。不過,一名太陽能業的中小企業主透露,實際上向國內幾家民營銀行融資時,銀行目前的態度都還很保守,顯現金融業對綠能產業還很陌生,要成功借到錢不是那麼容易。

尤其現在各界所談的離岸風電融資,大多都是採取「無追索權」專案融資方式來承作,簡單來說,和一般融資最大的不同,就是該專案融資並沒有擔保品可供銀行追索,投資者多會成立一特殊目的的公司(SPV),而這間公司才是專案融資真正的借款人,未來的還本付息都仰賴風電商轉、發電後產生的現金流,此外由於該特殊目的公司已和母公司已切割,一旦發生意外,銀行對母公司也沒有追索權。

簡單的說就是營運商像台灣的銀行融資買來的風機組裝在海上,發電賣給台電,才有錢繳貸款,但風力發電量並非穩定,萬一發電量沒有到達損益兩平標準,銀行端有好的避險機制了嗎?

國內的商銀過去很少承作專案融資模式,可說是融資技術的新挑戰,目前國內最大的綠能科技產業放款銀行就屬國泰世華銀行,但國泰金控總經理李長庚先前也坦言,離岸風電融資複雜度高,還得對未來預測作為現在是否要放款的依據,導致銀行有疑慮。

金管會副主委鄭貞茂日前更指出,相比之下民營行庫還較積極參與離岸風電融資,公股行庫則又更加保守一些。

放款行應有配套,降低風場違約風險

金融研訓院金融研究所所長林士傑指出,其實對商業銀行來說,絕對不會只想做專案融資,因為老實說利潤並不高,後續離岸風力發電產業供應鏈建立起來後,產業上下游的中小企業融資,才是銀行的主要標的,更能推升金融業和實體經濟活絡。

但是要走到產業在地化、本土化那步,畢竟還有一段時間。林士傑認為,從上個月底離岸風電競標出爐結果來看,這次外資得標價每度2.2245元至2.5481 元,相當趨近於國際價位1.8元至2.62元水準,某種程度顯示開發商對技術能力逐漸成熟的信心,也反映出未來的市場走勢,能盡快脫離政府補貼、完全回歸市場機制。

他指出,這對銀行端的融資信心有正向意義,只是離岸風電產業在台灣畢竟還是太新的產業,未來包括這幾家外商的履約、財務控管能力,以及SPV的公司治理都是銀行端必須持續注意,同時,要如何以更多元化的方案,如政策、保險機制降低銀行承做專案融資的不可預測風險,更是所有金融業者所關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