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院長陳其南「故宮台灣化」引議論 另一個難題也正等著他…

文化政策

在上任第一天與媒體餐敘時,新任故宮博物院院長陳其南拋出「故宮台灣化」的構想,卻引發爭議,使得故宮博物院在台灣的定位問題再度成為焦點。

其中民進黨大老林濁水率先開砲,他表示「如果不把典藏送回中國,然後說直接這些文物就是台灣化,本土化了的,豈不是說台灣就是中國,本土就中原?」故宮許多典藏多數本就來自中國,新院長的「台灣化」究竟具體是什麼意思?有媒體就舉故宮南院為例,暗喻台灣化的下場可能會淪為蚊子館。對台灣化說法,陳其南僅表示之後會特別針對此事做完整回應。

不過,面對形而上的定位問題,故宮其實還有另一個難題,如何活化這座古老、有上千年華夏文化歷史的博物館,讓大眾尤其是年輕人產生興趣可能是每一任故宮院長都得思考、面對的課題,而外傳這也可能與原院長林正儀離開的原因有關。

「主張台獨,也可以尊崇中華文物」

陳其南表示上任後的重要任務,是「故宮台灣化」,讓故宮典藏文物和台灣文化產生連結,故宮成為「台灣人的故宮」。

根據《聯合報》報導,陳其南以人文地理學中的「飛地(指在某地中有一塊隸屬於他地的區域)」概念來形容故宮。「遊客來看故宮,不是來了解台灣,而是來了解中國」,他指出,故宮一直不被認為是「台灣的故宮」,而是「北京的故宮」,原因是故宮的內在連結不在台灣,因此台北故宮不管怎麼經營,都會成為北京故宮的「飛地」。讓故宮「土著化」、台灣化,內在連結回到台灣就是陳其南想要做的重要任務。

然而,面對「台灣的故宮」這構想,林濁水也質疑「既然是本土,為什麼還叫故宮。『台灣民眾的故宮』?台灣什麼時候有了一個本土皇帝蓋了皇宮,有了取菁用宏的皇室典藏?」是否換掉「故宮博物院」這幾個字,以區別北京故宮就能解決這問題?或許,更重要的是如何處理的大量中華文化與台灣本土文化的糾葛。

陳其南表示,讓故宮「台灣化」,並不代表不尊崇故宮典藏的中華文物。「不論你的國族觀念為何,對中華文物一定要重視或理解」,他說,故宮文物因歷史的巧合來到台灣,「保護發揚故宮文物便是台灣人的責任」。他希望台灣人解開意識形態的糾結,「即使主張台獨,也可以尊崇中華文物,甚至把中華文物保存得比大陸更好」。

其實行政院長賴清德在介紹陳其南時曾表示:「希望他能讓故宮有更豐富多元的樣貌。」陳其南曾是前文建會主委,也是台灣著名的人類學學者,其中最為人津津樂道的便是他於1990年代初期,推動「社區總體營造」理念與政策,後來也被稱為「台灣社造之父」,台派色彩鮮明的他,將如何面對故宮的定位問題,也為外界矚目。

如何行銷故宮是另一個難題

事實上,最近這波內閣改組中,故宮博物院院長是大家都沒猜到的變動。原院長林正儀出身工藝所,懂行銷、文創,20165月執掌故宮,強調的與陳其南不同,他希望能讓故宮「年輕化」,其中故宮在這兩年來,最為人樂道的便是網路上宣傳的成功。去年3月,故宮精品臉書粉絲專頁以一則對照「發薪前後的泡麵碗」貼文一夕爆紅,接下來的許多行銷手法都頗為成功,讓粉絲的讚數大增。

結合年輕用語、時事與故宮許多經典古物的「活潑」行銷手法,其實並不容易,也得經歷一番溝通。其臉書小編團隊受訪時曾表示,一開始有些行銷手法也會受到上級詢問擔心,像是一開始在宣傳上連「朕」字都不能用,認為「現在已經是民國,怎麼還可以用『朕』?」然而,事實證明比起八股地介紹故物背後的歷史與美感,新的行銷手法更讓年輕人有感。

而林正儀重於行銷,也曾在故宮舉辦過實境遊戲、密室逃脫、Cosplay等各種次文化活動,邀請網紅、coser逛故宮,希望吸引年輕人進博物館。外傳,卻也因此受到質疑,認為看似辦了許多活動,但深度不夠、品質不到位,憂心再這樣走下去,「故宮變成文化中心」,也因此有些人認為「不意外」這次內閣改組會換掉故宮院長。可見故宮博物院在台灣的定位確實是個難題,不過,如何行銷故宮可能也是另一個新任故宮院長得注意的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