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園相伴 張善政的退休人生

退休生活

許多人在規劃退休生活時,都渴望遠離城市喧囂,回歸悠閒的田園生活,前行政院院長、現任台灣大哥大董事長的張善政也是如此。但他並非蓋起豪華農舍坐在家後院享受自然美景,而是拿起鋤頭、背著除草機,在農田裡勞動流汗,照顧瓜果樹木。本期「好農雜誌」前往花蓮壽豐鄉專訪張善政,請他談談如何規劃退休生活,及務農的心情點滴。

好奇為何選擇花蓮?對張善政而言,退休養老之地,最重要的是空氣品質,他微笑說「踏出壽豐火車站,立刻感受到空氣不一樣了!」其次是舒適宜人的氣候,加上他喜愛爬山,眾山環抱的花東縱谷自然成為他的最佳選擇。

花蓮壽豐鄉位於花東縱谷的北端,西接中央山脈,東濱太平洋,依山傍水的自然美景令人嚮往,綠波盪漾的鯉魚潭、林木茂盛的池南森林遊樂區,還有網路上當紅的落羽松祕徑…等等。壽豐鄉擁有全台灣最大的耕種面積,是有機農業的發源地,以西瓜、文旦柚著名。這裡也是水產養殖的重鎮,立川漁場以天然活泉養殖的「黃金蜆」,聞名全國。

買下花蓮壽豐鄉農地後,只因土地閒置便興起了種果樹的念頭,沒有定時照顧結果植物死傷大半,張院長笑稱「給自己找個大麻煩!」於是轉個念頭,改將務農當做鍛鍊身體吧,看見他氣色紅潤、精神奕奕的模樣,心想果然很有效。

農地面積約有四千坪,只有一間簡樸的鐵皮屋,屋外放著各式農具、除草機。我們跟著張善政爬上階梯,回頭一看,視野豁然開展,遠處是雄偉壯麗的山巒,雲霧繚繞下,俯瞰寬闊的田園風光,絕佳的景觀視野,令人流連忘返。

田裡栽種著南瓜、土芭樂、柑橘…等等,也種樹造林,目前有澳洲茶樹、土肉桂樹、山櫻花…等等。張院長說,剛開始務農沒有經驗,種植柑橘被天牛吃光光,種植香蕉連續二年被颱風吹倒,種植芒果卻遲遲無法結果…即使收成不佳,他仍然樂在其中,看見綠苗抽新芽,樹越長越高,覺得既開心又快樂。正因為有務農的體驗,他才深刻體會到當農夫的辛苦。

遇見百大青農 串起農業科技新交流

對農業外行的張善政,為了照顧田裡的蔬果,除了請教專家,也上網搜尋資料。有一次在壽豐的小吃店用餐遇見百大青農盧紀燁,結交了一位農夫朋友,好處多多,農業技術及工具問題都能獲得解決,他開心說到「今年的南瓜收成不錯,還有數十顆呢。」對盧紀燁而言,張善政院長平易近人,更樂於分享專業,願意以科技人的角度提供建議,讓他受益良多。例如前陣子他用新技術盤點西瓜數量,經由張善政的指導後做修正,已提升盤點的準確度,無形中彼此串連起科技與農業的新交流。

從科技面看農業

有了務農經驗、農村生活,加深了張善政對於農業的關心。例如,對於花蓮觀光能否有效結合農業,讓旅客實踐「食在地、享當季」?他建議由縣政府結合中央觀光局、農委會等單位來推動執行,盤點花蓮蔬果的產期與種類,讓遊客於不同季節來品嘗體驗花蓮的山海風味。

至於每年產銷失衡,如高麗菜漲跌過大,造成農民損失慘重的問題,張善政也做出理性分析,從保存技術與產量控制著手,並建議農糧署建立一套現代化監控機制,運用人工調查及科技方式,定時更新蔬果在市場流通的數量,加上歷史數據的資料分析,預測未來農產品價格的漲跌,及早作準備。

談到未來,農業和其他產業一樣,需要與時俱進,不斷提昇競爭力。過去台灣以生產技術為驕傲,未來農業發展可學習荷蘭經驗,以國際市場為目標,科技人文並重,發展優勢農產品如百合…等等,進軍國際。農業的發展必須以教育手段向下紮根,培育人材,注重生技產業研究與創新,並且結合農村豐富的文化生活,讓農業成為台灣的驕傲。

退休務農 人生精彩

陶淵明的「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所描寫的農耕生活,簡單平凡卻悠遊自在,而張善政的務農生活,親近自然山水,享受新鮮空氣,看見作物成長,感受生命喜悅。不僅身體健康,還結識了好朋友,展開另一篇美麗的人生風景,退休田園夢,您是否也心動了呢?

原文作者為楊佳梅,本文轉載自《好農雜誌》

廣告支持 https://goo.gl/forms/IyoBFPO7v1cDIJQ63
更多精彩內容,訂閱好農雜誌 https://goo.gl/forms/jChkuah8AnGj87Sp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