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沒注意的事:當蕭條的鄉村市場陷入弱弱競爭惡性循環...

社會議題

許多部落沒有市場,集合好幾個村才有一個市場,市場是村子、部落老人家、農民收成地瓜、玉米、野菜、蔬果,或者養隻雞、抓鳥換現金的地方。

因此,以前市場總是熱鬧。既是交易也是打招呼、交換情報、相互學習、小孩嬉鬧的地方。充滿人情味,生意盎然,相互感染。然而這幾年鄉村的市場一直持續蕭條,成了要死不活的樣子。

我在花蓮慶豐市場開設的孩子冰沙店屬於半贈送性質的恩典小舖,正要往部落進發。開店像是練習一樣,同學們既期待賺一點獎金好做為下學期學費、零用錢,或者在爸爸失業的這段時間彌補家用──他們家其實只有爸爸跟兩兄弟,爸爸酒駕吊銷駕照,失去工作生活都有了困難。

這個年輕人烏合之眾湊合而成的小舖,連送帶賣加上冰沙、裸買,一天大約可以賣得1200元左右,是市場業績的前四名。是隔壁賣菜伯公、賣雜貨阿姨、稀飯早餐阿嬤的五倍業績。

賺的錢不夠學費還要幫助別人...

前三名是市場口早午餐麵店、賣豬肉的、賣雞的和賣魚的。如果扣掉成本和損耗,小舖排名甚至可以往前推進兩名。然而稍稍計算,同學們都開始擔心賺的錢根本不夠大家的學費,遑論幫助別人。

同時也由此產生驚嚇,原來賣菜伯公、賣菜阿嬤相互競爭猶如生死之戰。難怪鬥到互不往來。賣雜貨阿姨、稀飯早餐阿嬤每天不到五百元的業績,扣掉進貨成本,所得遠低於基本工資,要賴以為生其實十分困難,根本是生活拮据。情形與辛苦的農民一樣。

阿公的青菜比較大把,一把二十元。這裡的雞肉和魚比起台北市場還要稍微貴一點,與鄰近的大市場相比也一樣。市區的市場規模更大、但價格卻又較低。村子裡的人寧願騎很遠的摩托車,也要跨過好幾個村子的路途到市場去買菜。

加上鄉裡開了兩家全聯,市場就更加蕭條了。昨天專程來了一個部落大哥,他想競選村長。同學們在旁聽著我和這位青年商量著應該在村子裡辦小市集,應該讓現金在村子裡流動一下再流出去。

部落裡的互助循環

一樣是一塊錢,流過十個人,村子就有了十塊錢的活力。應該幫助有心在部落維持生意的小舖、農民,甚至標誌出特色。也可以進行共同購買性質的合作購買,買進部落的需求物資降低售價,形成互助特色。

部落需要更多青年一起投入互助行列。

盆栽、小藝品、發送買菜十元現金券,或者順帶回收物資成為部落物資點。當五公里外的全聯開市、每個月有兩次好心的基金會來發放生活物資,村子的小店就更沒生意、市場更衰退。

年輕人的眼睛當然充滿羨慕看向都市。都市更競爭,租屋要租金,生活費昂貴,在鄉下生活習慣了的老師,如何在國高中階段就培養這群急著進都市領最低薪資的青年,培養他們在都市生活所需要的技能、耐性、生活能力、紀律和態度呢?

政府這個社會的大莊家,如果不刻意去面對這些小事,把小事做好,國家的向心力如何能出現呢?我在鄉下一直看到社會分歧的根源,鄉民又無力面對。這件事真令人深以為憂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