瓊斯盃贏韓國別高興太早 籃協談歸化球員淪空談

運動世界

由台灣主辦的第四十屆瓊斯盃國際籃球邀請賽,7月22日落幕,壓軸戰推出傳統戲碼中韓大戰,主力一軍的中華藍隊苦戰四節,最後以77-73,在歸化球員戴維斯(Quincy Davis)因傷無法出賽的情況下,驚險擊敗韓國國家隊一軍,整屆賽事以5勝3敗,第五名作收。

恩,從棒球到籃球,好想贏韓國,現在贏了,然後接下來呢?

中華隊贏球總是喜憂參半,一喜是贏球總是好過不贏,一憂則是擔心自我膨脹。

果不其然,隔天一早滑開手機,便看到有「知名球評」頌讚:「中華隊從黑暗中復活,與亞洲列強差異不遠,2~3年內有機會重返亞洲8強云云…」

瓊斯盃是台灣主辦最重要的國際籃球賽事,其由來有一些歷史背景因素,在此不贅述,總之隨著亞洲的籃球越來越走向國際,與各種盃賽日益增多的情況下,亞洲甚至歐美各國對瓊斯盃態度開始轉變。

瓊斯盃早期有許多名人參賽

早期如日韓等國參加瓊斯盃定是國家隊正規一軍,近年則視情況而定,定調為熱身、調整、訓練新人的比賽;歐美早期也都推派受矚目的新星來台參賽,像是NBA名人堂球星Karl Malone、Chris Mullin年輕時都曾代表美國隊來台參加瓊斯盃,近年則多半是有意來亞洲發展的籃球浪人們臨時成軍,把瓊斯盃當球員展示大會打。

在地主優勢加持,加上各參賽國越來越不重視的情況下,中華主力一隊瓊斯盃的戰績一直不算太差,但也有球迷給了「窮輸盃」、「自爽盃」等嘲諷稱呼。

當然,我對瓊斯盃沒那麼悲觀,能有機會讓球員增加歷練,擴展視野,舉辦這種國際友誼邀請賽是很好的,不過輸贏就不用太過當真,比賽打得精采,球迷看得過癮就好,這幾年也看到一些瓊斯盃的比賽,中華隊大量換人輪替、測試戰術、增加新人經驗等等,這都是很好的現象。

所以輸球不用太悲觀,贏球也切忌絕不可太樂觀,但最可怕的態度是認為「我們純本土球員好像可以一拼」。

不知道算不算烏鴉嘴,七月初,世界盃籃球資格賽中華連續慘敗菲律賓和日本後,我才寫了一篇『中華隊慘敗給菲律賓、日本 台灣籃球真的只求有「永遠不求好」?』

裡面提到戴維斯也會傷也會老,中華隊應盡早尋求新歸化,結果不到一個月,老戴真的背傷復發,確定退出接下來的印尼亞運。

籃協總是說一套做一套

可憐中華男籃隊的球員又要少一隻手跟人家比賽了,每年從SBL各隊洋將到瓊斯盃各國來台參賽的好手,都有不少人被點名有機會成為新歸化的人選,但籃協不是各個嫌棄一番,就是沒有接觸,到正式該重視的國際賽時,沒有歸化又雙手一攤說,就全本土應戰吧。

歸化球員已經是亞洲籃球國際賽間的基本配備,這就好像你代表學校要去比賽跑,學校跟你說我還在挑合適的鞋子,挑到很完美的那雙,再讓你穿去跑,在這之前,你就赤腳跑吧。

新歸化球員的議題最少吵了三年,幾年過去,亞洲各國軍備競賽越演越烈,但我們相關單位在「我們跟列強差不多強哦,只輸一點」的美夢裡,繼續坐以待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