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物堆滿屋、東西都捨不得丟 「儲物症」似乎正在增加中...

健康生活

人類新的困擾行為正在不斷出現。儲物症,即是其中典型之一 。

在幾年前,電視曾經播出過住戶家中堆滿雜物,甚至擴及樓梯走道而妨礙鄰人的事件。相信,你也曾看過週遭某些人,將雜物堆滿房間,連吃飯、睡覺的空間,都很勉強的現象吧?

在21世紀以前,甚少人提及這個問題。直到2013年,美國精神疾病診斷手冊DSM-5正式新増儲物症的診斷項目後,相關的討論,才浮出檯面。

儲物症,被列在強迫性相關疾患中

依照診斷的條件,儲物症必需符合以下四大點:第一、不管持有物的事實價值如何,對其捨棄,皆持續出現困難。第二、此種困難,主要是認為這些物品皆為其所需,丟棄會對自己心理造成挫折。第三、儲物已明顯影響/限縮必要的生活空間,也減少或喪失其當初需求的原意。第四、造成明顯的社會、職業及其他重要領域(如,維持自己和他人的安全環境等)的障礙。

儲物症可分成物品和動物二種型態。此二種型態可並存。正常的收集,一般較具有目的和系統性,且較有環境空間的考量。儲物症,則大多闕如。以較易說明的動物儲物症來做例子,個案不斷的收養流浪狗或貓等,數量大到使牠們的生活空間和營養,皆低於最基本的要求,甚至造成營養不良、生病、死亡和週遭環境的破壞等,卻仍無法停止。

儲物症的盛行率,並無確切的數字。不過,歐美近年的社區調查,約在2%-6%。實際上的數字,可能稍高,因為他們皆是較為明顯的個案。日本近年來也正在出現此種困擾。台灣則尚未有任何調查資料。以歐、美有限的報告,初步僅知道,它可能從11-15歲開始,且呈慢性化。若無法改善,在30歲後,將出現較明顯的障礙(也許堆積的物品塞爆了)。

臨床看到的個案,則以50歲-60歲居多。可能具有家族傾向。除了知道必需有第三者介入(如,家人或公權力)外,它的治療和預後,仍有待研究。

儲物症所衍生的問題,已逐漸成為關注的焦點

都市化的結果,人口密集、居住空間狹小、環境衛生維護不易,儲物症所衍生的問題,已逐漸成為關注的焦點。尤其,它呈現慢性化過程中,造成生活環境的惡化。除了影響個人外,也勢必波及他人,例如,對個人健康的危害、傳染病的擴散或因水、電失修而造成房屋漏水、坍塌或火災等。這也是21世紀帶給已開發國家的新難題。

也許是時代或生活環境變遷,人類新的困擾行為正在不斷出現。儲物症,即是其中典型之一 。以台灣現況來看,最先出現或被視為問題的,將是較久的都會區。台北市的部份火災或意外個案,會不會與此有關?可能有必要進一步調查、澄清,以做為未來衛生、消防對策和社區改建的參考。對過度收養流浪動物而造成問題的個案,亦應開始正視。未來,公權力及時的適度介入,相信已勢難避免。你、我,也不妨多注意一下自己和週遭他人,以免害己、害人。

本文轉載自新公民議會,原文連結:http://newcongress.tw/?p=33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