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味討好的愛對孩子會產生什麼影響?

書摘

父母一廂情願的給予,無論是懷著深切的目的為孩子而活,或是因為負疚感而對孩子無限度地討好,這兩種形式的愛最根本的問題都在於「你愛他的方式,不是他想要的、不是他希望的」,如此一來,愛的給與受之間便產生了障礙,導致親子疏離的悲劇。一味討好,並以物質補償兒女的親子溝通模式,往往會對孩子造成以下的負面影響,做父母的不可輕忽。

影響一:造成孩子個性發展上的瑕疵

被父母刻意討好、以物質取悅的孩子,懷有強烈情感的失落和不滿,而容易顧影自憐。長久下來,個性有時會變得非常任性,他們覺得「只要是我想得到的東西,因為你歉疚,虧欠我,所以你都該滿足我」,這種心理日後也會反應在他們的個性發展和人際交往乃至親密關係中。

比如他們可能變成較缺乏同理心、唯我獨尊、說一不二,成為一個不依我就絕不罷手、只想到自己的任性孩子。「引人注意」會成為他們的一種心理需求,而這個需求若沒有被滿足,就會一直滋長,如果不能得到相應的回饋,他絕不妥協、善罷甘休。有些孩子還懂得怎麼控制、逼瘋父母,施苦肉計來讓父母難受,做出「你若不依我,我就受苦受罪,甚至死給你看」的極端行為來制約父母。

長大後,這樣的孩子在學校裡可能較難與人相處互動、一起做團隊工作、不懂得對同學禮讓或是妥協,甚至會出現一些過度自我的偏激行為,導致人際關係受挫。這些孩子本來並沒有問題,這樣的結果全是由於做父母的,在愛的尺度上喪失了節制與理智的判斷所造成。

影響二:誤導孩子的金錢觀,並造成過度的虛榮

父母無原則、無條件地討好、取悅孩子,他們想要什麼,就給什麼,一開始可能會產生安撫效果,孩子藉著物質慾望的滿足得到暫時的補償,父母的罪惡感也隨之降低,但長久下來,父母可能會養成一種錯誤的習慣,不管孩子是否需要,都拼命的給予,不斷把替代品塞給小孩,直到孩子出現理所當然的索求行為時,爸媽才發現孩子內心有個無法填滿的黑洞,其實是自己長期一手砌成的。

父母一再以物質或金錢補償孩子,不僅會造成孩子的過度虛榮,也會誤導他們認為可以用錢來滿足一切的想法,不了解世上還有比錢或物質更寶貴的價值或用錢辦不到的事,更重要的是,讓孩子不自覺地從父母對金錢物質的態度上,學到用錢來擺平天下事的取巧做法和解決問題的模式。

比如我們常會看到一些孩子出手大方,到處拿著大鈔呼朋引伴,招待同學吃喝玩樂,用金錢達到交友或其他目的。父母用金錢物質討好孩子的做法,等於向他們展現了自己的金錢物質觀,給了孩子實質上非常不良的教育。

影響三:討好孩子,讓父母失去孩子的尊重

父母若是長期帶著負疚感和補償心理,對孩子百般討好,不僅會讓親子的愛漸漸變質,成了條件交換或交易的關係,最重要的是,這種情形會導致親子間在心理上的對等關係,如此,做父母的會讓自己的地位與判斷、見識等於下降到與孩子相等的水平,孩子會因此對你失去應有的尊重而予取予求,你的話很容易失去說服力或約束力。

孩子都是藉父母的眼看世界,父母教養過程中的一言一行,都是建構孩子看待世界的角度,以及評量自己生命價值的參考依據。父母草率敷衍了事、一味討好的親子教養模式,不僅無法讓孩子學習到父母處事的態度與智慧,也失去了對自己生命價值的信心。父母的責任和義務本來就不只是為愛孩子而盲目地付出,更要教會他們什麼是正確的給予和付出。只有當父母心中沒有懷著一種複雜的負疚時,孩子才可能在他們的身上看見與學習到單純的愛和快樂,並養成健康的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