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分級大躍進?醫界盼:把資源留給真正需要的病人

醫療政策

「小病別跑大醫院、把資源留給真正需要的人。」這是近年來,政府與醫界一直希望落實分級醫療制度,但實際執行進度如何呢?

新光醫院院長侯勝茂表示,為解決急診壅塞的問題,也讓病患都能被妥善照顧,新光醫院急診從去年12月,開始分流至台北市立聯合醫院,目前從新光急診轉診聯醫陽明院區的病人超過50例,也陸續開始轉診至聯醫中興院區,讓病人都能獲得良好的醫療照護。

新光醫院院長侯勝茂表示,為解決急診壅塞的問題,新光醫院急診從去年底開始分流至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攝/陳稚華)

新光醫院副院長高尚志指出,每天約有200-300位病患來到新光急診,其中30-40位等著住院。去年底,新光醫院與鄰近的聯醫陽明院區成立「新光陽明急診LINE群組」,只要在新光急診待床超過24小時以上,經醫師評估需住院且為非特定緊急傷病患、病人也願意轉院,新光急診窗口便會聯繫陽明窗口,協調安排救護車協助轉院並直接入住病房。

高尚志強調,新光醫療團隊會視病情需要至陽明病房訪視病人、討論病況,像是胸腔科、感染科醫師至陽明院區值班,若病患病情變化時需上轉也會協助轉回新光醫院。新光醫院急診科主任張志華也表示,「雖然我們一直強調小病到小醫院、大病才到大醫院,不過有些民眾可能會擔心,不曉得自己的病情是否算嚴重,這種狀況也沒關係,如果由醫師確定病患已經穩定了,再協助病患轉診。」

轉診分流制度,病患怎麼看?

至於轉診實際執行上,病患的想法為何?39歲的李小姐表示,原本以為只是感冒,醫師檢查出是腎盂腎炎需住院治療,「在新光急診待了10幾個小時,因為等不到病房,院方希望我把床位留給急診其他更需要的人,並轉診到聯醫陽明院區。」

李小姐提到,雖然一開始有點手足無措,後來發現這樣的轉診模式是好的,「因為急診的床太小、又要打抗生素,沒辦法得到很好的休息,到陽明住院4天後就出院、也得到很好的照顧。」她建議民眾不需要擔心轉診會得不到妥善的醫治,可以多多配合院方。

33歲郭先生,今年7月也因發燒及腳腫至新光醫院急診,經醫師檢查診斷為蜂窩性組織炎需住院治療,同樣因等不到病房,經急診醫師評估適合轉院至聯醫陽明院區,住院1週後出院復原良好,「比較快、比較舒服,也沒有延誤到。」郭先生表示自己是輕中症住院病人,願意把急重症醫療資源留給更需要的人。

全台各地分級醫療、轉診進度如何?

目前全台各地醫療分級的現況,包括北部新光醫院與23家社區醫院、241家診所啟動「新光共好醫療照護」合作團隊,保障民眾就醫安全與維護醫療品質,由初期63家擴展超過250家醫療院所,去年經社區醫療群上轉人次較前一年成長28%、今年前6個月再成長9%。

政府與醫界、醫界與民眾的緊密配合,仍是分級醫療制度的一大考驗。(圖片來源/TryJimmy@puxabay)

基隆市醫師公會也結合10群家醫醫療群、75家基隆及北海岸在地醫療院所,成立基隆共好醫療照護團隊,並共同簽署合作意向書及掛牌。新竹縣東元醫院與新竹地區118間各級醫療照護院所合作,啟動「雁行專案-社區醫療合作推動計畫」,民眾經轉診到該院看診,費用減免部分負擔,院方也保留名額給轉診病患。

中部地區則由衛服部豐原醫院,結合8家地區醫院、59家診所、18家長照機構,落實分級醫療雙向轉診。東部地區包括花蓮慈濟醫院與花蓮地區6個醫療群,橫向串聯整合醫療網,並配合健保署計畫與69家醫療院所合作。南部則由奇美醫療體系結合約220家診所,籌組「奇心協力醫聯盟」落實雙向轉診合作。

健保署署長李伯璋也表示,透過急診分流模式提高病人轉院意願、降低病人於急診室候床的時間和壅塞情形,並把急重症醫療資源留給真正需要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