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被同學霸凌、拿美工刀自殘...精神科醫師做對「這件事」助過動兒找回自信

醫藥保健

「你能想像連ㄅㄆㄇ,我都要請家教來教我的小孩嗎?」一名有兩個「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孩子的母親淚訴。

「大女兒讀小一時被老師孤立在角落,並當眾翻她的書包給同學看、羞辱她,同學更說她是班上的『細菌』。國一適逢青春期、功課又無法跟上,她整個人崩潰,當著老師同學面拿美工刀割自己......」陳女士的大女兒(黑薩,化名)今年已就讀大三,但回憶起這段過往,母女倆不願回首卻依然歷歷在目。

為什麼儘管10多年過去了,「過動」所造成的後遺症仍這麼大?

台灣過動兒盛行率近9%,只有1%接受治療

嘉義長庚精神科醫師、同時也是黑薩主治醫師的陳錦宏指出ADHD的嚴重性,「超過70%的ADHD青少年具有其他合併症狀,包括50%具有學習障礙、40%感到焦慮、30%發生物質濫用行為、20%有憂鬱情形,在學業、工作、身體意外傷害、家庭關係、車禍、藥酒癮的負面影響機率均為一般人2-3倍。」但他強調若是透過專業治療,能降低這些意外及藥酒癮50%的風險。

陳錦宏進一步解釋,ADHD是一種腦生理功能發展延遲的問題,病患的大腦一半區域發展速度明顯較慢。美國國家衛生研究發現,ADHD兒童大腦皮質發展比正常兒童慢3年,部分童年時期的ADHD會持續到青春期(60-80%),或到成年期(40%),因此ADHD是一件長期的困境。「台灣ADHD盛行率為7.5-9%,但只有近2%的孩子尋求診斷、1%接受完整治療。」

陳錦宏強調,早期診斷ADHD相當重要,「頂尖醫學期刊《Lancet》在2015年指出,ADHD有78%屬非自然死亡;青春期17歲前診斷出來,死亡率為4.3/10000人年,青春期後診斷出來,死亡率即高達22.3/10000人年,增加死亡率近5倍,顯示越晚診斷越危險。」

陳錦宏強調,早期診斷ADHD相當重要,透過專業治療能降低意外及藥酒癮50%的風險。(攝影/陳稚華)

而全球ADHD治療指引建議採用家庭、學校與醫療專業一起的三合一治療模式。依年齡、症狀嚴重度選擇要用藥物治療、認知行為治療或兩者合併。陳錦宏表示,透過整體治療改善率達80-90%,他也曾於2017年發表一篇研究顯示,台灣ADHD孩子用藥累積超過3個月者,比不用藥者,降低約50%頭部撞傷危險,每一年用藥者估計減少超過1,000個孩子頭部撞傷。

別排斥藥物治療過動!醫師:降低自我傷害72%

對於社會間常質疑藥物無長期效果,與藥物只是社會控制孩子的工具的看法,陳錦宏表示,透過大數據研究,發現ADHD在台灣的藥物(主要是Methylphenidate)治療結果,包括:

1.藥物長期使用(半年以上)降低骨折23%
2.藥物長期使用降低頭部撞傷51%
3.藥物長期使用降低自我傷害72%
4.ADHD用藥超過半年者只有ADHD診斷者1/3

陳女士也表示,她的女兒與兒子分別在幼稚園大班和小一被確診出來,但因為當時社會氛圍認為「利他能」是類安非他命,所以一路走來都不敢給孩子用藥。「孩子因為注意力無法集中,經常出意外事故、課業也很差,為了幫小孩除了請家教,還帶孩子上了一堆課程,學習如何學習溝通、人際關係的建立、自然療法、自費體內重金屬檢查、運動課程......花的錢不計其數,但都沒有改善孩子的狀況。」

一次機緣下給陳錦宏看診,就醫後不到1個月孩子就有明顯的改善,情緒也變得穩定,女兒服藥後,上課變專心、功課也進步,國一下學期還拿到人生的第一張比賽獎狀,文學、美術也得獎不斷,目前也進入喜歡的大學科系就讀。

陳女士說,「曾經我也相信藥物是害人的,所以延誤6年才讓孩子接受治療。其實重點還是要找到專業的醫療團隊,用藥物搭配行為或認知治療,配合醫師的指示,就有明顯的進步。」

陳女士女兒的畫作。(攝影/陳稚華)
陳女士女兒的畫作。(圖片來源/陳女士提供)

成立10年...台灣首創「ADHD過動症共照模式」

ADHD小孩的媽媽因照顧過動兒,導致憂鬱、身心俱疲、生活品質變差,「媽媽也是很需要被照顧的!」有鑑於此,陳錦宏於10年前成立「ADHD心動家族病友團體」,嘉義長庚醫院精神科也於2015年創立「台灣心動家族兒童青少年關懷協會」,透過醫療團隊(醫師、心理師、社工師、護理師、職能治療師)與照顧者雙主體的共同合作,開創ADHD長期照護支持的社會模式。

他舉例,像在ADHD家族的Line群組中(目前有2群組共920個家庭參與),有媽媽晚上11點在和ADHD孩子奮戰完、接著被婆婆指責不會帶小孩、再被晚歸的爸爸怪罪為何家裡吵吵鬧鬧後,留言再也走不下去有輕生念頭,瞬間湧上幾十位家族照顧者們的打氣訊息:「我婆婆也這樣嫌我」、「找我先生跟妳先生說一下」,有相似經驗的媽媽們就陪著她一起這樣聊到深夜1點到媽媽度過此低谷。「這種稱之為『自發性的相似群體間心理急救』,有時候比我們醫師處理更有用!」陳錦宏笑說。

陳錦宏也表示,目前政府關注「長照」這塊比較著重在年長者,但其實小孩這塊一樣是需要「長期照護」的。他也希望透過醫療團隊與政府、家庭單位繼續推動,「若是全台每位醫師都有成立一個這樣的網絡群組,對社會的影響改變才會是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