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過動兒僅10%接受足夠治療!精神科醫師:2大症狀揪出ADHD前兆

醫療保健

什麼是ADHD?

嘉義長庚精神科醫師陳錦宏解釋,ADHD「注意力不足過動症」是一種腦生理功能發展延遲的問題。目前台灣ADHD盛行率為7.5-9%,但只有1%孩子因ADHD接受足夠治療,因此ADHD孩子中只有約10-20%接受足夠治療。

「我很喜歡ADHD的小孩,但我知道他們在外面會遇到很大的挑戰!」陳錦宏指出,超過70%的ADHD青少年具有其他合併症狀,包括對立性反抗性行為或行為規範障礙、焦慮、憂鬱、物質濫用行為(包括吸毒、抽煙、酗酒、藥物濫用)、學習障礙。

為何ADHD就診率這麼低?

但為什麼在台灣,ADHD的就診率這麼低?陳錦宏表示,最主要是因為很多人不了解這是個「疾病」、需要被「治療」。「很多人會以為只是小孩皮,所以會怪小孩、怪老師;老師再怪家長,可是怪來怪去很少人知道它其實是生理問題、是一個發展遲緩的問題,只要適當治療都能改善。」

他進一步解釋道,「以目前來看ADHD不是個難處理的問題,它的治療改善率可以到達90%,這麼有希望沒有道理放著不管,而且越晚治療後面的共病、風險、危害意外等等會更高!所以ADHD跟任何早療的概念一樣,就是早期發現早期尋求協助。」

陳錦宏表示,ADHD患者若不治療,會不斷產生惡性循環。(圖片來源/陳錦宏醫師提供)

小孩出現「2大症狀」家長要注意

至於要如何提早發現自己的孩子有過動,而非只是單純脾氣不好、愛生氣?

陳錦宏比喻,就好像高血壓一樣,大家偶爾都會高血壓,但不會每天都高血壓,「所以當你每天都高血壓的時候你一定要求助,你眼睛偶爾看不清楚沒有問題,可是如果你天天都看不清楚就要去檢查眼睛。所以任何診斷的概念都一樣,它必須要是長期的。」

【ADHD的症狀】 包括:

一、注意力不足(Inattention):做事較難專心,一件事不容易從頭做到尾,容易分心,在課堂或活動時不易維持注意力。可能出現下面狀況:

a. 經常無法仔細注意細節或者在做學校功課、工作或其他活動時,容易粗心犯錯(如:看漏或漏掉細節、工作不精確)。
b. 工作或遊戲時難以維持持續注意力(如:在上課、繪畫或長時間閱讀時難以維持專注)。
c. 直接對話時,常好像沒在聽(如:心好像在別處,即使無任何的分心事物)。
d. 經常無法遵循指示而無法完成學校功課、家事或工作場所的責任(如:開始工作後很快失焦且容易分心)。
e. 經常在組織工作與活動上有困難(如:難以處理接續性的工作;難以維持有序地擺放物品及所有物;亂七八糟、缺乏組織地做事;時間管理不良;無法準時交件)。
f. 經常逃避、討厭或不願意從事需要持久心力的工作(如:學校功課或家庭作業;在青少年與成人的準備報告、完成表格填寫、看長篇文件等)。
g. 經常遺失工作或活動所需的東西(如:學校課業材料、筆、書、工具、錢包、鑰匙、書寫作業、眼鏡、手機)。
h. 經常容易受外在刺激而分心(在青少年與成人可包括在想無關的內容)。
i. 在日常生活中常忘東忘西(如:做家事、跑腿;在青少年和成人則有回電話、付帳單、記得邀約)。

二、過動(Hyperactivity)、易衝動(Impulsivity):過動顯示在孩子的活動量偏高,很難乖乖坐好;衝動顯示較沒有耐心,要什麼總要求立即滿足。可能出現下面狀況:

過動(Hyperactivity):

a. 經常手腳不停的動或輕敲/踏,或者座位上蠕動。
b. 經常在該維持安座時離席(如:在教室、辦公室、其他工作場所或是其他應留在其位置的情境中離開他的位置)。
c. 經常在不宜跑或爬的場所跑或爬(註:在青少年與成人,可能只有坐不住的感覺)。
d. 經常無法安靜地玩或從事休閒活動。
e. 經常處在活躍的狀態,好像被馬達驅使般的行動(如:無法在餐廳、會議中長時間安坐,或是久坐不動會覺得不安適;別人會感覺到他坐立不安)。
f. 經常太多話。

易衝動(Impulsivity):
g. 經常在問題尚未講完時衝口說出答案(如:說出別人要講的話;在會話過程中不能等待輪流說話)。
h. 經常難以等待排序(如:排隊時)。
i. 經常打斷或侵擾他人進行的活動(如:在會話交談、遊戲或活動時貿然介入;沒有詢問或得到許可就用別人的東西;在青少年與成人,可能會侵擾或搶接別人正在做的事情)。

他解釋,在診斷上如果小孩超過6個月、在這6個月大部分的時間都有以下9方面的問題,就可以尋求專業醫師協助,包括:注意力、專心度、衝動控制力、活動量、執行功能、組織力、記憶力、學習力 、動機努力。

陳錦宏表示,孩子偶爾活潑一點當然沒關係,但當上述這些狀況非常頻繁,9項症狀要有6項有問題,不只是在學校,在家裡、安親班、在兩個以上的地方有問題,家長老師就需要注意了。再來是影響到功能,陳錦宏解釋,如果孩子有這些症狀,但他每天都過得很開心、跟大家都相處得很好、學習都沒有問題,家長就也毋須過度擔心。

「別過度美化ADHD,有病就該治療!」

而陳錦宏也認為,過去社會過度美化ADHD,強調有過動症的孩子在藝術創作領域特別有天分,不過他提醒,「ADHD就是一種症狀、需要醫療協助,治好了才能激發孩子的潛能,而非ADHD患者特別有藝術天分。」

至於許多家長擔心用藥物治療會造成身體副作用,對此陳錦宏表示,國際間這幾年來用國家型大數據研究,證明藥物對ADHD保護的相關性(研究包括降低藥癮、犯罪行為、各種身體傷害、自殺層面)。在2018年最新「英國國家健康與照顧卓越研究院(簡稱NICE)」指引中,特別引用長期藥物對健康意外傷害保護研究,不再強調以往只有中度以上才考慮用藥的建議,反而成為建議開始用藥年齡最低(建議從5歲開始,一般指引均為6歲)的指引。

(圖片來源/陳錦宏醫師提供)

「ADHD患者的大腦比一般人慢了3年,這種情況下若沒有得到治療,患者的大腦發展就會一直慢下去,慢到至少到青春期,10幾年重要的學習黃金時光就這樣消失了,對未來人生造成的影響非同小可。」除了早期發現早期治療,陳錦宏也特別提醒家長,重要的是尋求「專業」的醫療團隊,千萬別因自己判斷,而誤了孩子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