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部門、公廣集團出來面對!華視財務問題不能丟給華視自己解決

公共議題

半個月前,華視企業工會及部分員工抗議華視裁減人力案躍上新聞版面,可惜並未引起各界更多重視與討論。關於這起華視裁員事件,經營階層與員工各有難處,也各有說法,但無從迴避的問題是華視長期未解的經營困境。

裁員問題的根源來自於華視的財源問題,而財源又只是華視諸多問題之一。

簡單的說,除了錢的問題之外,華視至少還有核心競爭力及華視在公廣集團架構裡的定位問題。在這篇短文裡,我先來談錢的問題。

首先,華視自2006年併入公廣集團後,因為必須承擔部分公共服務,加上受到兒童節目時段不得插播廣告等限制,而且不像其他商業台那樣可以明裡暗裡從事新聞置入性行銷,導致華視財務狀況逐年惡化。最近五年來,華視總計累積虧損達15.23億元:2013年虧損2.35億元,2014年虧損2.16億元,2015年度虧損2.79億元,2016年虧損3.45億元,2017年虧損縮小,但仍達1.67億元。換言之,平均每年虧損超過3億元。

試問,哪一個商業電視台可已經得起這樣的連年虧損?

不精簡人力,行嗎?

按目前已公開的華視人力裁減規劃,近期將優退優離80人,占現有人力580人的12.5%,對於經費節流不無助益,但光是節流恐怕還是難以挽救華視岌岌可危的財務狀況。但話說回來,華視精簡人力勢在必行;畢竟,近幾年因為傳統電視收視率與廣告收入下滑,三立、八大、中天、中視等電視台均曾傳出規模不等的裁員消息,而人事費占比更高、財務體質也更糟的華視,又怎麼可能例外?

因此,華視新任總經理莊豐嘉願意直面華視困境,推動不討好的人力精簡方案,其勇於任事的態度,應該予以肯定。上任半年、未來任期只剩一年多的莊豐嘉本可任滿拍拍屁股走人,大可不必背負裁員的罵名。然而,正如莊豐嘉受訪時指出:「精簡並非為了省人事費用,最主要的目地是想讓華視組織再造,汰弱留強,去面對未來新媒體的挑戰,華視現在的問題,是年輕人看不到希望紛紛離職,資深的都留著不走,遇上新媒體時代跟不上,能怎辦?」

華視財務,還有自救可能嗎?

華視財務問題並非始於今日,但卻隨著時間流逝而不斷惡化。公廣集團歷屆董事會曾有心力挽狂瀾,也幾乎都曾考量將華視資產活化的方案,及至邵玉銘董事長任內更曾成立「華視園區資產活化小組」,董事會更一度通過當時多位董事如姚仁祿、施振榮和童子賢等人支持的「華視園區資產活化案」,可惜後來因故胎死腹中。至此,華視靠自身資產活化補補虧損與自救的可能性,幾乎已經完全落空。

截至去(2017)年底為止,華視多年積累下來的負債額已超過48億元,約當華視股本的三倍(華視股本為16.9億元)。如果困境得不到改善,甚至到了資不抵債的地步,華視恐怕遲早難逃破產命運。

此一困境的造成,過去十二年來的華視經營階層負有無法逃避的責任。雖然歷任總經理當中有社會形象佳、經營能力強的幹才,但也有不懂電視經營或師心自用的庸碌之輩,未能善盡經營責任。所以,今後華視總經理的遴選任免,如何做到用人唯才,避免政治酬庸或外行領導內行,應是攸關華視前景的重要課題之一。

此外,過去華視不乏「內鬼通外神」的傳聞,甚至以高於行情價採購節目,乃至於有部分人士疑似從中收取回扣等貪瀆舞弊情事。已經發生的,華視董事會應配合司法予以徹查到底,並且建立合理透明的節目採購機制,以杜絕未來類似事件重演。否則,這些「潛規則」只會進一步造成華視競爭力下滑,並且讓已然窘迫的財務問題雪上加霜。

華視財務問題是朝野歷史共業

當然,除了華視內部因素,政府也是造成華視當前財務困境的主要因素之一。納入公廣集團十二年來,歷任政府主管機關包括新聞局和文化部皆未依照《無線電視事業公股處理條例》第 10 條規定,將無線電視公股釋出所得股款,循預算程序以附負擔方式捐贈給華視,也從未依照同法第14條之規定,編列預算以附負擔捐贈給華視。

終於,現任文化部長鄭麗君今年首度編列附負擔捐贈6000萬元給華視,值得各界予以喝采。可惜的是,姍姍來遲的附負擔捐贈,已經難以解華視財務窟窿的燃眉之急;況且,實質上這筆經費是以專案方式給華視,由社發預算、前瞻計畫,以及規劃中的台語頻道而來,亦即從原編給公視的部分經費移交給華視使用,對於華視財務問題之紓解,或是公廣集團的健全壯大,助益都恐怕相當有限。

除非政府編列更多預算給華視(但短期內可能性低),或是華視處分土地和建物資產(但茲事體大,牽一髮動全身,有必要與公廣集團整體架構和定位一起考量),眼前能緩和險峻財務狀況的手段勢必所剩無幾,而汰弱留強的裁員手段自然也就成為目前經營階層僅有的行動選項了。

雖然裁員是當下迫不得已的手段,但無法根本解決華視財務問題。同樣的,華視財務問題不能丟給華視自己解決,公廣集團和政府部門應該與華視共同面對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