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跟老闆說的下場? 無法特休被換算時薪只剩67元

職場話題

在台灣,過勞問題和政黨惡鬥沒兩樣,即使有著滿腹牢騷,勞工也只能默默承受,「無奈」成了眾人臉上的共同表情。2017年,台灣每人平均工作2035.2個小時,在經濟合作發展組織國家(OECD)高居第四,更勝日韓;根據人力銀行統計,將近四分之三的上班族都曾在假日處理公務,其中四成甚至手機不離身,就怕漏接重要電話。

《勞動基準法》兩年數變,官方說法是「希望讓勞工充分休息」。事實上,撇除今年3月以來,政府開放416家企業申請加班時數上限從46小時提高至54小時,以及放寬新聞出版、廣播電視、屠宰等9種行業可挪移7休1例假(經勞資會議同意),即使是一般上班族,想好好休假恐怕也沒那麼容易。

在1111人力銀行的一份調查中,有將近五成(49.76%)的受訪上班族表示,曾經因為請假遭主管質疑或刁難,主要原因有「部門人手不足」、「主管個人好惡」、「會加重同事工作量」、「酸葡萄心理」「被認為是逃避工作」等等;即便遇到緊急狀況,也有三成七的人直言「臨時請假有難度」,其中又以「營建及不動產」、「媒體及出版」兩大產業狀況最明顯。

針對營建及不動產從業人員,1111人力銀行職涯發展中心總經理李大華分析,以房仲為例,雖然工時彈性,但因為工作型態特殊,多半需要配合客戶作息時間,即使要休假,也必須盡量安排職務代理人交接,以免流失客群及影響業務,「所以從業人員若想要臨時請假,在替代人力有限的情況下,一般主管都很難點頭准假。」

「像媒體工作者,由於要輪值班的關係,除了班別時間不固定外,事前一個月先排休更是潛規則,萬一臨時要請『事假』,必須先找到願意換班的同事,否則通常都『不予准假』,……」李大華補充。

無法特休只領67元時薪,工作5年離職成打工族

事實上,類似狀況幾乎每天都在發生。32歲的Kenny原本是連鎖電器通路的店員,底薪加上獎金平均月領3萬2千元,年終6萬元左右,工作看似穩定,但他說背後「其實很血汗」。

「我們店有一、二樓,但只有三個人,扣掉固定排休一個人,等於兩個人被卡死,每天都要上11到12個小時,連固定用餐休息時間都沒有,只能趁沒有客人的空檔,抓緊時間去買飯,這種情況下,我們根本沒法排特休,我曾經想請過特休,但主管只說:『人力不足你休了誰要上班?不要讓同事班卡不過來,公司會補錢給你。』到了年底,特休都被換成了錢。」他說。

但,看似合理的對話背後,卻是另一種剝削,Kenny透露:「公司換算特休的工資,是用最低薪資2萬2千元除以30天,等於一天只有733元,我每天至少上班11小時,等於時薪只有67元,根本是廉價勞工。其實我們公司很多店都一樣人力不足,公司也不願意補人,因為多請人都是負擔,主管薪水也會下降。」

或許在政府眼中,勞資關係是一種你情我願,但實際上又是如何?在原公司待了5年的Kenny,因為受不了公司過於苛刻,終於在去年底下定決心離職,沒想到,至今還只能靠著兼差打工過活,平均月收入僅1萬2千元左右,談起未來,他只淡淡地說:「不太穩定,未來還是會以正職工作為主,最希望找到工時正常、可以排特休的工作。」

在現實社會裡,勞資關係本就存在著階級制度,管理者有方法、有工具、有手段,在大環境的推波助瀾下,多數人被經濟壓力逼得喘不過氣了,最終也只能乖乖聽話;這種情況下,去要求勞方各種「去跟老闆說」無疑是一種天真,但最弔詭的莫過於──類似話語竟出自擅長鬥爭的政治人物口中,令人不禁想問:難道這些人對秋後算帳還陌生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