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負成長提前至2022 其實台灣這7縣市人口早已呈現負成長

社會議題

國發會於30日公布2018至2065年的人口推估報告,高齡化與少子化的趨勢難以遏阻,其中更出現幾項嚴重的警訊。第一因2016年與2017年總生育率分別降至1.17及1.13人,低於前次假設水準,使得台灣人口總數最高峰時間點較上一次推估提早3年,且減少13萬人,預計將於2022年人口開始出現負成長。

另外,在人口紅利的部分,由於15至64歲青壯年人口(又稱工作年齡人口),自2015年達最高峰後開始下滑,根據推估結果,將於2027年揮別於1990年出現的人口紅利,結束30年的勞動力黃金時期。

最後,台灣在1993年成為高齡化社會,並在2018年進入高齡社會,預估8年後,台灣老人占比將超過20%,成為超高齡社會,進展速度相較早高齡化的國家日本、德國,與芬蘭,都還要快上許多。

基隆、嘉義、屏東近5年生育率未破1

這些其實趨勢可以從近幾年的的出生人數與死亡人數看出端倪。從整體來看,雖然目前出生人數高於死亡人數,但在2016年3月就曾發生,出生人數就比死亡人數還要少257人,而且就在今年(2018)2月,又再次出現死亡人數高於出生人數的情況,且死亡人數比出生人數多出1025人。

另外,從不同縣市來看,其實在基隆市、南投縣、雲林縣、嘉義縣、屏東縣、花蓮縣跟台東縣,這幾個縣市大約在2008年前後,出生人數就已經低於死亡人口。其中,基隆市、嘉義縣、屏東縣更是連續5年出生率沒有超過1,遠遠低於保持人口穩定的2.01。

女性未婚、晚婚成少子化的隱形殺手

從國發會的報告也可以發現,近年女性未婚、晚婚也成少子化的隱形殺手。資料顯示,20-39歲女性的未婚率從1997年的36.2%到2017年成長超過20%,來到57.2%,也就是說20-39歲的女性每10人就增加2人未婚。另外,女性平均初婚年齡從1997年的28.1歲,到2017年的30歲,增加了1.9歲,順勢讓女性生育第一胎年齡也變得更晚,10年下來,共增加了4.5歲。在這樣的惡性循環之下,使得育齡婦女人數隨之減少,連帶影響未來嬰兒的出生數。

面對這樣的人口結構變遷,政府也提出因應對策,包括因應未來產業所需,促進經濟發展及產業升級轉型、營造友善高齡社會,以及長照2.0的實施等。然而針對最根本的提高生育率,則提出透過完善生養環境,提高國人生育意願,但根據日前政府提出「我國少子女化對策計畫」當中實施近1個月的準公共化托育政策卻被私幼業者抵制,成效還有待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