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救災看出國軍的作戰能力

公共議題

前言:連日豪雨成災重創中南部地區,國軍迅速的救災能力令人印象深刻,同樣的能力若應用在作戰上一樣能駕輕就熟。

8月23日連續的強降雨,造成中南部多處低窪地區淹水,於是國軍按照中央應變中心進行救災,除要求位於中南部的第三、四作戰區的官兵投入救災外,國防部透過與地方政府的聯繫合作,協助災民快速地清理家園,達成國土防災的使命。

水災地震國軍都站在第一線救援

國軍協助地方或中央救災已非首次,印象中台灣每逢水災、地震甚至公安意外,國軍弟兄在上級的指導與命令下均能快速完成整裝抵達救災現場,過程中的事前準備、救災情資的彙整、三軍的協助,國軍皆能發揮快速應變救援的能力,不但凸顯出國軍訓練有素,面對天災、人禍時仍能在最短時間挺進災區協助民眾撤離,過程中天衣無縫,不受地形、天氣影響。

國軍憑藉平時「戰情機制」的運作,及對各種突發狀況都有明確的處置與作業規定,再基於「救災視同作戰,作戰靠指揮、指揮靠通信」的理念進行救災,同時各單位亦發揮自身專長進行救援,舉例而言陸軍負責搶修道路、架通橋樑、搭建臨時住屋、架設通信網路與消毒工作;空軍與陸航單位負責空中搜救、偵搜與運補任務;特戰部隊則發揮特殊能力進行山區、複雜地形援助。

救災視同作戰

救災向來被國軍視同作戰,面對天災、人禍的無情摧殘,國軍總能以不變應萬變完成任務實令人動容,一方面凸顯訓練有素,二方面代表國軍在面對重大危機時完全靈活以對。試想:同樣的場景若發生在戰時,平時快速的動員、疏散能力都有助於在戰爭時運用。

筆者記得在88風災救援時,國軍以快速協調的能力調度三軍直升機部隊進行救災,由於數量超過百架直升機,過程中的人員運補毫無失誤,其救援能力連當時的來台協助救災的美軍亦豎起手指誇讚;又如新北發生八仙樂園塵爆事件時,雙北政府在最短時間動員警政署、消防署、國防部、民間救災團體、各大醫院的醫護人員進行疏散,由於迅速達成拯救受傷病患,台灣的救援能力再度被國外媒體肯定。

面對天災,政府以過去的經驗加上現有的科技、資源搭配,塑造出一套適合台灣的救災制度,國軍平日的軍事訓練,所具備的能力包括命令傳達、快速動員、載具調度到三軍合作,除能勝任作戰任務,更能應付平日的救災行動。

本文經新公民議會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