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一小傷口疼痛感低、短時間可下床 這項新手術成腰椎骨刺患者福音

醫療技術

你聽過腰椎狹窄嗎?其實腰椎狹窄就是俗稱的腰椎骨刺,通常是中老年人較常得到的脊椎退化性疾病。不過,通常當病患與家屬一聽到要動脊椎手術都會相當擔憂,深怕要開大傷口還須裝支架打骨釘,可能會傷到神經甚至導致癱瘓,因此通常選擇忍受。

一位85歲黃爺爺罹患腰椎骨刺半年,旅居美國多年的他半年前突然開始走路及久站時臀部麻痛,且傳至下肢,無法站著超過5分鐘,走不到百公尺就必須坐下來休息,等到下肢症狀緩解後才能繼續活動,他到當地醫院檢查診斷後才發現,罹患了第4-5腰椎滑脫併椎管狹窄壓迫神經,經安排進行復健、神經阻斷注射及熱凝療法等治療,病情依然未獲改善,醫師遂建議採手術切除第4至5腰椎椎板並加脊椎融合固定。

不過,黃爺爺已經85歲,手術風險相當大,且術後復原期漫長,必須長期配帶背架接受數月的復健療程,因此讓他對於手術有些猶豫。最後,在眾多因素考量之下,他選擇回到台灣,接受基隆長庚醫院「腰椎經皮隧道減壓手術」,術後解除了他下肢麻痛症狀,傷口疼痛感輕,短時間便可下床行走,症狀大幅改善,也可以外出散步,恢復以往的生活步調數日後即順利返美。

腰椎狹窄成因為何、有什麼特徵?

事實上,腰椎狹窄通常是長年姿勢不良及勞動所造成,中老年人走路或站立時出現下背、臀部及下肢痠麻痛甚至無力,必須坐或蹲下來緩解症狀時,就代表可能有腰椎狹窄壓迫到神經的問題。

根據基隆長庚紀念醫院神經外科醫師昝文清指出,家中長者罹患腰椎狹窄有幾項常見特徵:

1、行走或站立時會出現下肢痠麻痛無力、無法走遠站久的情形。

2、從前每天都會去散步或從事其他運動活動,突然變得不喜歡做。

如果長輩出現相關情況,就應該要懷疑是否有腰椎狹窄的問題,並儘速至醫院求診,以免錯失治療時機,影響復原效果。

「腰椎經皮隧道減壓手術」與當前標準手術差在哪?

另外,得注意的是,若經醫師檢查確診為腰椎狹窄,經復健、神經阻斷注射或熱凝療法治療無效時,就必須接受手術解除神經壓迫,否則一旦等出現下肢肌肉萎縮失力、穿鞋會掉、常跌倒等情況時才手術,術後需花更多時間復健且難復原。

昝文清表示,腰椎狹窄發生率在台灣及全球均有逐年增加的趨勢,台灣每年約有2至3萬件手術案例,好發於40、50歲以上的人,近年來8、90歲患者也相當常見。

由於目前治療腰椎狹窄的標準手術傷口較大,或有好幾個傷口,對身體皮膚肌肉韌帶及關節破壞都相當大,風險也較多,因此基隆長庚醫院神經外科發展「腰椎經皮隧道減壓手術」,是一種經皮穿入式的微創手術技術,利用單一傷口將內視鏡或導管在X-光導引下,直接到達治療目標區,移除壓迫神經的關鍵病灶(通常是增生黃韌帶等組織),解除神經的壓迫,使症狀獲得改善。

「腰椎經皮隧道減壓手術」好處在於可以大幅減少對身體組織的破壞,是一種無永久性植入物的微創手術法,相關技術與儀器設備發展至今,包括脊椎狹窄(骨刺)有或無合併滑脫/側彎、椎間盤突出、關節囊腫甚至於腫瘤等案例,通通都可以利用這項技術治療,手術安全性相當高。

傷口小、疼痛感低、不需植入人工支架、骨釘

進一步來看,昝文清指出,「腰椎經皮隧道減壓手術」的特色是單一小傷口約1公分左右,術後傷口疼痛度低,短時間便可下床活動,1至2天出院,骨刺病灶清除得更乾淨,且能盡量保留住脊椎結構,不植入任何型式的人工支架、綁帶、墊片或各種軟硬式骨釘等等永久性植入物,不犧牲腰椎原有的活動能力。

昝文清說,「腰椎經皮隧道減壓手術」術後背架的需要性較低,對於高齡、骨質疏鬆或洗腎等慢性病不適合接受大手術或植入支架骨釘的患者,是一項改善症狀極重要的治療方式,而從2003年統計至2017年,已有將近1500例腰椎狹窄病患執行「腰椎經皮隧道減壓手術」,年齡從29歲至94歲,超過8成患者症狀獲得明顯改善,不過,仍有少數案例發生腦脊髓液外漏(1.1%)、感染(0.4%)、血腫或組織液壓迫(0.8%)等併發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