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3豪雨》泡過水的嘉義掌潭又窮又老的背後...

823水災

「人既為社會之一員,自有權享受社會保障,並有權享受個人尊嚴及人格自由發展所必需之經濟、社會及文化各種權利之實現」——世界人權宣言。

受不了洪水一再地摧殘,災民追求的不再只是從災害中恢復,而是希望能從根本解決,防止再一次的受難。但這樣的期望不只是簡單地限制地下水的抽取就能達成,此問題涉及鄉村的脆弱性,什麼是鄉村的脆弱性?

李亭潔、彭立沛在農業推廣學報中的解釋為,「過度追求經濟導致長期的區域發展不均,進而形成不同地方的災害風險差異,也就是說,自然災害其實是『不自然』且『不平等』的」。嘉義縣所面臨的年輕人口流失以及受傳統產業限制的經濟發展等問題,只要走訪這次受災區域,不難觀察到這些現象……。

掌潭是一個窮、苦、老的社區

過了布袋鎮的布新橋,首先引人注目的是馬路邊擺著一籃又一籃的蚵仔殼,接著看到幾位中年婦人,坐在住家的門口,清洗著僅剩的家當,沖出來的水,不是清澈透明的,而是帶著泥沙的黃濁,旁邊有幾位中、老年人在談話,其中一位先生平時在廟裡服務,水災後經常與居民聊天,看看他們有什麼需要協助的。往內陸去,至掌潭,好不容易在社區活動中心看到一群年輕人,上前詢問才知道,原來他們都是外地的志工,前來幫忙災區的整頓以及物資的發放。

掌潭社區發展協會的理事長林文達談到,掌潭土地因為鹽化太嚴重而不易耕種,只能依賴養殖魚類,但也因為魚價不好導致許多人棄養,造成此區域沒什麼經濟來源,年輕人也因此離鄉背井,往外發展了,留下來的是沒生產能力的老年人,全台灣65歲以上的老年人約佔全台人口的14%,布袋與東石兩地的老年人口比例卻高達20%以上,如此高比例的老年人口也使得這兩地區的扶養比來到40%。林文達將掌潭形容為窮、苦、老的社區,他強調推動社區營造的重要性,透過關懷據點、長照中心等來幫助這些老年人。林文達也提出他的理想,希望能在掌潭推動休閒觀光產業來活化此社區,同時營造與水共存的環境。

社區當中的年輕人,皆為來幫忙的志工。(圖/陳九中攝)

受到土地本身的限制,嘉義縣能夠發展的經濟活動不多,傳統產業很難有更進一步的晉升,在這樣的條件下,年輕人紛紛外流至機會較多的地區,導致勞動人力嚴重不足,更難以推動產業的轉型,此外,也因為產業所造成的結果,嘉義縣更容易發生水災,如此一環扣一環的結構下,必須要透過廣泛且深層的改造,才有機會解決問題,但這樣的變動卻面臨著另一個問題。

新住民更容易受天災迫害

這次受災地區的居民,有許多為新住民,嘉義縣新住民協會的理事長范氏太霞表示,自己的姐妹(外籍新娘)因爲語言不通,生活上有許多苦卻說不出,不知道能向誰求助,也會不好意思要求別人的幫忙。

這些姐妹的職業大多都是採收蚵仔、剝蚵殼,一天採多少賺多少;賺多少花多少,而這次水災導致許多人沒有收入進帳,范氏太霞表示,許多姊妹因為公公婆婆有房子而不符合低收入戶資格,但其實他們連小孩的學雜費都難以湊出錢來,她則是努力爭取語言課程的廣設,讓這些姐妹能逃脫溝通的隔閡,融入這裡的環境,希望能因此有更好的生活品質。

新住民同是社區的一份子,且在人口組成當中佔有一定的比例,在克服鄉村脆弱性的路上,不能沒有他們的加持,鄉村脆弱性是泛指那些身為社會弱勢的群體,導致這群人需要依賴天然資源維生,卻容易受天災的迫害,因此,唯有透過社群整體的合作,才能帶動整個區域的發展,克服鄉村的脆弱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