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歲上班族坐骨神經痛,一個月後竟改善!醫師:治療椎間盤突出必知3件事

醫療保健

腰椎椎間盤突出是成年人最常見的疾病之一,在超過35歲的男性中,每20位就有一位有腰椎椎間盤突,而女性則每40位便有一位得到這種疾病。最主要的危險因子是長時間重複性動作,包括:彎腰、轉腰、以及有震動的活動,另外抽煙因降底椎間盤血流供應而讓情形更加惡化。

同樣的腰椎椎間盤突,病人卻常常有不同的臨床表現,有些只有在比較忙的時候才有下背痛,有些因為引起嚴重急性腰痛及下肢痠麻痛而緊急送急診,這也是大家常聽到的坐骨神經痛。雖然腰椎椎間盤突出盛行率高,可是並不是每個有突出的病人一定會有症狀,根據文獻統計在群眾做腰椎磁震照影檢查中,有30%的腰椎椎間盤突出是完全沒有症狀的,所以被診斷出腰椎椎間盤突出也不需要太緊張,只要改正一些生活習慣,適當、規律的運動保養,以及好的睡眠品質,便可以預防疾病惡化。

如果被診斷出有腰椎椎間盤突出,而且產生症狀,在保守治療如復健、藥物,整脊以及中醫治療等都無效時,下一步就想到可能需要手術治療,把突出的椎間盤切除,可是正如上文所說,有30%的腰椎椎間盤突出是完全沒有症狀的,那如何把有症狀變成無症狀的突出呢?

關鍵在於椎間盤突出引起症狀的機制,其中最主要的有三種:

1. 椎間盤突出造成壓迫,直接刺激神經根,造成坐骨神經痛,治療上以減輕椎間盤壓力為主,如腰椎牽引,整脊推拿等。

2. 椎間盤突出乃身體結構的受損,任何身體受損都會產生發炎反應,發炎物質刺激神經,也會產生同樣症狀,治療上以藥物消炎。

3. 若以上方式都治療無效,那造成坐骨神經痛的主因很可能是發炎反應產生的神經粘黏,粘黏的神經就好像被拉緊的弦一樣,會變得敏感,只要一點動作,就會刺激神經,產生下肢痠麻痛,雖然這種狀況無法透過復健及藥物改善,但也不一定需要馬上接受手術,可以透過疼痛科簡單的介入性疼痛治療(如粘黏分離術或脊椎注射),在減輕神經粘黏及增加神經週圍的血液循環後,症狀也有機會消失或大大減輕。

X小姐,年齡38歲,有下背痛及左下肢坐骨神經痛的症狀,無法正常行走,腰椎磁震照影檢查發現在腰椎第四/五節間的椎間盤有突出(圖左),復健及藥物治療無效,因為害怕手術,所以到疼痛科接受腰椎注射治療,一週後症狀明顯改善,可以回到工作崗位,1個月後已沒有疼痛,3個月的磁震照影可以看到大部份突出已經消失(圖右)。

圖左:注射前可看到黑色塊狀突出。圖右:注射後3個月追蹤拷貝(圖片來源/新光醫院提供)

介入性疼痛治療在美國比較普及,大部份腰椎椎間盤突出病患在手術前都曾接受該治療;國內起步較慢,民眾對此比較陌生,但在選擇侵入性比較高的切除手術前,可以先嘗試對脊椎結構沒有破壞,風險較低的各種疼痛治療。

劉永輝醫師
學歷:國防醫學院 醫學系畢業
專長:非手術脊椎介入性疼痛治療、各種神經阻斷注射、高頻熱凝療法、神經粘黏分離術、微創內視鏡手術

原文作者為新光醫院神經外科 劉永輝醫師,本文轉載自第322期《新光醫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