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少空污的方法——在天空中的交易

書摘

雖然大氣層是一項「無價的」資源,但已經有人為了保護藍天,而為它建構了市場價值。一個生態經濟學的有趣例子是,美國政府為降低硫氧化物的排放量,允許對煙囪排放的硫氧化物進行交易。政府先訂下硫氧化物可接受的空污標準,接著核可污染者一定限度的排放量,並允許他們將污染物的排放量當成商品在市場上交易。

如果「做得好」(DoGood & Co.)這家公司研發出一套可使硫氧化物排放量低於政府許可標準的方法,那麼該公司就可以把用不到的剩餘污染量賣給「惡毒」公司(Evil Inc.),因為後者可能認為購買空污量所需的成本,比去降低硫氧化物排放量的成本還低;至於做得好公司則可藉由出售空污排放量賺取額外利益。

惡毒公司雖未被迫降低污染量,卻也為了「污染權」而付出了額外成本。不過這項空污成本,也可能會被惡毒公司以調漲產品價格的方式,轉嫁到消費者身上,但做得好公司則可以降低產品價格或是分配更多紅利給股東。由上可知,清潔藍天的工作已被賦予市場價值,並在市場上進行交易,甚至交易所得還可增加GNP總值!因此,一片藍天其實是可用相當價錢出售的,而且還會增加其帳面收益。

天空的交易

更精確的說,真正在市場上交易的商品,其實是被污染的空氣而非藍天。這套污染權交易制度之所以會被研發出來,是因為藍天的價值被認為至少和所有污染權交易的總和相當。然而很清楚的,雖然這只是藍天的一部分價值而已,但卻完成了一項重要任務,亦即降低了其中一種空氣污染。

就像大多數的污染一樣,空氣污染已被新古典經濟學家稱為「外部性」(externality,編按:GNP中未包括的影響人們福利的因素),因為其成本經常落在新古典經濟學所立基的市場經濟之外。任何未能在市場上進行有效交易的事物,全都不在經濟金字塔內部,而且通常會被新古典經濟分析所忽略;另外有些經濟學家則將這種外部性當作是「市場失靈」(market failure)的一個範例。藉由將空氣污染變成可在市場上有效交易的商品,污染權交易已成功將外部性予以內部化,因而修正了所謂的市場失靈現象。先前為新古典經濟體系所忽略,而且會破壞生態體系的污染,如今終於有了經濟體系可以確切掌握的貨幣價值。

假設政府能夠確保每個人都遵守遊戲規則,並且控制污染量不超過其所購得的污染權範圍,那麼致力於清潔空氣的研發形同受到獎勵,至於怠於此事的業者則必須付出代價。從長遠來看,落實這項降低污染計畫的關鍵在於,政府必須逐步降低污染許可量,如此一來這些污染權就會愈來愈稀有且昂貴。最終,就連惡毒公司也會努力研發,去順應這股市場壓力並降低污染。

在這個例子裏,政府所扮演的關鍵角色,不過是頒訂污染量的可容忍範圍而已,但自由市場卻會以最有效率的方式,來決定誰會繼續從事污染以及誰會率先降低空污排放量。在這裏不需要僵化的政府法令,只需要刺激創新的市場誘因,最後達成污染減量的目標。雖然這項方法的成功有賴市場力量的運作,但卻絕非一套自由放任的經濟制度,相反的,在市場力量介入之前,政府還必須先創造出業者對於污染權的需求才行。

減少空污的方法

目前這套制度只在美國境內運作,目的在於降低區域性的硫氧化物污染問題,至於像全球暖化這種跨國性的問題,就很難採行這套制度,原因是光就每個國家究竟可獲得多少污染排放量這個問題,就已非常棘手。

比方說美國或歐洲國家可以因為擁有較多的工廠煙囪和汽車排氣管,而獲得較多的溫室氣體排放量嗎?或是中國大陸和印度可以因為人口眾多就較不受限制嗎?再者,要監控溫室氣體排放量或是監督各國是否確實遵守排放標準也非易事,因為溫室氣體的來源實在太多太廣。經濟學家說對了一件事:與其將溫室氣體排放權開放交易,徵收能源稅或碳稅(carbon tax)應該是比較容易管理,至少是比較實際的方法。然而,不管是何種類型的增稅,或甚至在其他方面減稅,在政治上都不會受到歡迎,因此現階段而言,若想創造出降低溫室氣體排放量的經濟誘因,則將空污權放到市場上進行交易,似乎是少數幾個可行方法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