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具機併購大王」朱志洋:投資台灣要著眼長期效益,非只看短期

產業脈動

台灣因市場規模較小,產業發展上長期以來備受挑戰;為了改善此現況,無論是企業界或政府單位,都積極提出各項方針,期待藉由技術與政策的同步改革,讓台灣的產業在世界立穩腳步。

技術升級與政策改革並進,讓台灣產業被世界看見

友嘉集團在工具機產業界擁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對於行政院長賴清德多次談到投資台灣,現在是投資台灣的好時機嗎?朱志洋表示,台灣整體狀況並不差,在全球200多個國家中,台灣GDP排名位於前10%的前段班,以台灣這麼小的地方,能夠有這種成績,實屬不易。投資台灣要著眼長期效益,而非只看短期,他認為,「現在是投資台灣不錯的時機。」

素有「工具機產業併購大王」美譽的友嘉集團總裁朱志洋,30年來深耕工具機產業,帶領友嘉集團由年營收百萬元的中小企業,成長為版圖遍及亞、歐、美洲等10大機械製造國,已是全球第3大工具機集團,在全球擁有高達96家企業。

日前朱志洋更獲聘為財團法人工業技術研究院第7屆院士,首開國內機械業界先例,朱志洋發表得獎感言時表示,台灣是一個很公平的環境,讓友嘉從29年前、一家最小的企業,發展為今日的跨國集團,並呼籲大家珍惜台灣這塊土地。

現在是投資台灣不錯的時機

產業要壯大,當然最關心的就是台灣面臨缺電、缺水、缺地、缺人與缺工等「5缺」問題,賴清德上任後,政府積極提出「5缺」解決方案,朱志洋表示,「確實感受到政府有誠意解決企業界最關心的問題。」他也提醒,雖然政府有誠意、努力地做,有些問題可以獲得一部分紓解,但很多問題並不是馬上就可以解決。例如缺電,必須有系統、有方向地做,但並不能馬上見效,必須通過一段時間的考驗。

朱志洋就指出,以發展智慧機械及智慧製造來說,市場、技術及資金都不是問題,最重要的是人才培育,而培育人才,當然也不是3個月、半年就能夠見效的,需從學校培育養成開始做起。朱志洋直言,教改就是錯誤的,把很多專業科目、職業教育全部變成通識,導致本來可以培養很多人才到製造業的搖籃都消失了;以機械業來說,要擁有一技之長,都是需要長期養成的。

一方面五專、二專、三專統統變成技術學院,再變成科技大學,好像一畢業就去高科技產業,傳統產業自然不受到重視。此外,學校教育並不完整,教學設備仍相當傳統,怎麼能期待學生馬上學有專精並加以致用?他表示,目前大學一籮筐的窘況,加上台灣少子化的趨勢,現在甚至成績個位數就可以上大學,導致學生程度參差不齊;他建議,應該讓招不到學生的大學有退場機制,以提升學生的素質,並讓實習設備到位,恢復專職教育;還要進一步引進好教師,甚至到國際間尋找好人才,這都需要長時間的努力。

「5缺」問題需要時間解決

此外,「5+2」產業是政府為了加速台灣產業升級及結構轉型,由行政院推出振興經濟的措施之一,而智慧機械就是其中一項。朱志洋肯定政府努力,看到很多產業如自行車、印刷電路板等,都在專心推動智慧機械、智慧製造。他認為,推動智慧機械需要全民的力量,智慧機械可以讓每個企業彈性化接單,不再像以前需要一定的量,很符合現在商品少量多樣的趨勢,「很多客戶都希望設備能夠接少量多樣的訂單,但是成本可以不必大幅上升。」

此外,效率提升更是推動智慧機械的一大優勢。例如無人化設備或工廠,不但能降低企業成本,使競爭力上揚,更可以縮短交期;但經營一條產業線動輒上千萬元,並非一般中小企業有能力負擔。然而台灣產業以中小企業為主,因此朱志洋建議政府對於中小企業購買智慧機械或產線,應該給予7到10年的專案低利融資貸款、所得稅15%至20%投資抵減。

透過中小企業基金保證,一來銀行不怕收不到錢,二來還可以收取1.8%至2%的利息;更重要的是,羊毛出在羊身上,若政府能給予補貼,未來將能收到更多的稅款。企業因為使用智慧機械設備,因而擴大規模、營收增長,帶動利潤上升,多賺錢自然就會多繳稅。

例如原本營收新台幣3億元賺5%,獲利1千5百萬元繳交20%的稅是3百萬元;經由使用智慧機械後營收拉高至5億元,利潤則躍升1倍變成10%,獲利5千萬元繳交20%的稅是1千萬元,等於從原本繳3百萬元的稅,變成繳1千萬元的稅,企業與政府是同樣受惠。

朱志洋也坦言,他親自向總統蔡英文建言,跟政府說明了幾次投資抵減的事宜,總統也口頭答應他,會去溝通協調,後來看到新聞,財政部同意分3年、共5%的投資抵減,或是當年度抵減3%;相當於買1個3千萬元的設備,當年度可以抵減90萬元。他認為政府並沒有想到,要拿出上千萬元來採購智能製造設備,這對企業來說其實是很大的投資。相較於大陸在人民幣5百萬元以內可以100%抵減,也就是相當於購買新台幣2 千2 百5 0 萬元的設備,當年度是可以全部抵減,且3%與100%仍有一定的差距。

他直言:「政府有做,但是做得太小兒科了!」其實,企業1年只要多增加新台幣5千萬元營收,獲利率提升到20%為1千萬元,每年就要繳20%的稅為2百萬元,還得一直繳下去,就以10年來算,政府就可以進帳2千萬元稅款。

併購是台灣產業壯大的良方

身為「工具機產業併購大王」,朱志洋積極進行產業整合及發展先進工業,在全球各地推動併購或合資,厚植產業競爭力;他認為台灣產業要壯大,一個很好的方法就是併購。朱志洋分析,企業要成長,有兩種方法:一是企業內部轉型升級、擴大規模、加以創新,或是在管理上下功夫等。二是從企業外部著手,尤其是市場已經完全飽和,甚至市場面臨萎縮,企業轉型升級的速度又沒辦法跟上,那麼透過併購進入另一個產業,或是升級到高階產品、高階技術,就是一個很好的途徑。

「全世界500大企業中,前100大有80%以上的企業,這10年來的成長都是靠併購達到。」靠企業本身自我成長,總有一天會遇到瓶頸,即使像Google(谷歌)、Amazon(亞馬遜)等高科技企業,都需要透過併購來成長,何況是傳統產業?朱志洋提醒,「但併購也不是萬靈丹,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做不好的話,企業有可能會被拖垮。」他奉行只買不賣的原則,認為併購公司最重要的是有沒有優勢,否則會拖累公司。此外,若員工不同心,那企業就得小心了。

尤其國外併購更不容易,例如歐洲企業工會強大;而台灣企業要併購海外公司的最大困難往往在於語言與文化;朱志洋觀察,同樣是歐洲國家,德國與義大利人的思路與個性就不一樣,德國人守規矩但脾氣硬,義大利人則是浪漫但服從度高。

朱志洋管理96家公司,不需要看電腦也能對這些公司的變化瞭若指掌,「因為我關心這些企業的變化,每個月一定要知道他們的經營狀況;而每個國家的思路和我們並不一樣,必須要了解當地文化,重視員工的家庭、個人生活;派去管理公司的主管也不好找,要具備語文能力、管理經驗、國際經驗等,面對這些困難如何去學習?併購雖然要花很多心思,但同時也蘊藏無限商機,因為買到了世界級的產業、世界級的公司,就可打進世界級的客戶、世界級的通路。」

中美貿易戰,台灣難獨善其身

最近中美貿易戰牽動國際金融情勢甚鉅,朱志洋認為2千億美元的貿易戰如果真的打下去,中國大陸很多產業都會受到影響,且對美國來說也是傷害,因為找不到能取代中國大陸的市場。他把中美貿易戰形容為兩頭大象在打架,其他小動物都被踩死了,「全球200多個國家,傷害最大的會是我們;畢竟中國大陸狀況不好,台灣也不會好,因為台灣很多產業都在中國大陸生產,產品則出口到美國。台灣依賴中國大陸最深,不要說機械業,屆時各行各業都將受到衝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