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動支付風起雲湧 流行、安全與立即性怎兼顧?

台灣銀行家雜誌

追求迅速、便利的現代生活中,行動支付的盛行已成為不可免的趨勢,但相關的機制措施卻還無法解決許多使用上的困境,如何有效控管,讓支付工具使用更完善,成為一大課題。

一位舊金山金融諮詢Crone提出:「要使一個人難受,沒有比玩弄他的錢更好的方法了。」這句話貼切詮釋目前支付工具的困境。

目前在美國,朋友一起吃飯,共同買禮物或需要分帳時,常會說:「我Venmo你」;討論個人支付工具時,也直接以Venmo取代,「Venmo」已成為行動支付的代名詞,Venmo成功引領大眾流行,延續母公司Paypal成功普及市場,變成一個常用術語,就如Uber成為坐計程車的另一種說法。

事實上,美國大銀行共同推出的Zelle快速普及,去年超越了Venmo,成為市場上最多使用者的行動支付工具。根據《American Banker》7月報導,截至7月底,Zelle合作的銀行已超越100家,今年第二季達到17%成長率,比第一季高出11%,交易超越1億筆,總額280億美元,全年成長率上看73%。美國P2P行動支付市場漸趨集中,主要來自於Zelle和Venmo的高速成長,2017年各有750億美元和347億美元的支付交易額,2018年的使用人數預估達到2千4百萬人和2千2百90萬人,遠超過第三大Square Cash的950萬名使用者。

無論是Zelle、Venmo,或支付市場中同樣掌握社群的其他公司,如Square Cash、Apple Pay Cash、FB Messenger等,各個都想掌握流行,成為大眾眼中最「酷」的使用工具,並兼顧安全性和立即性,以下列出追求這些理想特點中產生了哪些困難。

Zelle的顧客不滿意點是安全性和系統相容性

Zelle是美國幾個大銀行, 包括Bank of America、B B & T、Capital One、J P Morgan Chase、PNC Bank、US Bank、Wells Fargo 等共同發起的支付平台,如同銀行通路的延伸。大銀行作莊的優點在於能夠快速吸引各級銀行加入,一方面小型銀行和社區銀行害怕被排除在外,另一方面受到客戶的行動轉帳需求敦促,紛紛跟著納入網絡。Z e l l e 的優點是操作簡單,許多銀行直接將功能內建在銀行的A p p內,款項能在幾分鐘內傳送(除了第一次認證需要1 至3 天),而且免手續費。

但這些特性也遭受質疑,Zelle快速擴張使許多用戶遇到問題,尤其是7 大成立銀行之外的使用者,無法順利建立帳戶或接收款項。因此,除了用戶暴增,顧客的抱怨信也迅速增加,主要問題是系統相容性,無法連接銀行帳戶,以及無法通過防詐騙檢驗,如禁止用戶使用有金融詐騙控制嫌疑的帳戶或信用卡,或者無法將收到款項匯入帳戶。這些系統可能出錯的步驟仍需要客服解決,耗費的時間比跑銀行多出更多。另外,Zelle支付帳戶綁定電話或電子信箱,若同時擁有2 至3 個銀行帳戶時,會無法重複申請,但誰會有這麼多支電話或信箱呢?

一致化支付平台缺乏創意

從銀行經營面來看,許多小銀行擔憂Zelle的免費服務會影響銀行本身的獲利,轉帳交易電子化後會使銀行獲利減少,但同時,也有其他銀行提出,實體分行與現金和支票相關業務的營運成本也會跟著減少,使用Zelle讓顧客聚集,將能從其他業務帶來利益,更重要的是與大銀行保持網絡聯繫。另外,Zelle共同平台提供一致化服務也遭受質疑,認為大銀行只是為了跟上電子支付潮流而義務性創造一項工具,缺乏創意也沒有特色,這可能會成為Zelle的一大弱點,無法像Venmo一樣成為大眾流行語言。

相對的,掌握社群的網站,如Facebook、Amazon正積極結盟,使社群網站成為支付平台,如同今年8 月初《華爾街日報》指出:Facebook希望銀行提供資料,其提供使用者做交換,積極建立其財務平台。目前已有的服務包括去年與Paypal結盟,使用戶透過Messenger傳送和接收款項;萬事達卡(Mastercard)用戶也可透過數位錢包,在Messenger上買東西,美國運通的客戶則可以在Messenger上聯絡客服。Venmo也結合Uber和UberEats,可直接在平台上付款。

安全問題:如資料外洩

Venmo是最早流行的支付工具,除了個人之間的付款,也早已延伸至商店付款,只是目前入帳時間較長,需1 至3 天,立即性傳送每筆需加收0.25 美元手續費。其一直跟隨母公司Paypal主打系統安全性,為科技業而非金融業起家的公司,但最近資料外洩事件亦造成相當的影響。《The Guardian》新聞指出,日前一位德國工程師發現Venmo將個人交易紀錄預設為公開,缺乏保護隱私的措施,雖然這可能是Venmo想成為社群網站流行工具的策略之一,但這使得許多人的交易紀錄能夠在網路上找到。無論是買賣藥物、飲食習慣,或買賣中的對話紀錄都能被公開閱讀。例如分居的丈夫持續匯錢、夫妻之間吵架的對話紀錄;或者是成功的水果攤販有上千次的交易紀錄,從中可看出購買對象是誰、什麼時間購買。這樣的訊息表面看似沒什麼,但實際上可能隱藏著許多資訊。例如,一位女孩每天購買不健康的食物,這可能構成未來購買健康保險的不利因素;或者能夠知道每天某個人出門買東西的時間,進而去他家偷竊。

隱私保護到哪個層面

除了交易公開化,實際上許多支付軟體保留使用顧客資訊的權限,包括使用於不相關的目的或目標行銷,還有許多握有買賣資訊給第三方的權利。然而隱私保護也有創新,例如目前Apple Pay Cash今年即被《Consumer Reports》評為最為安全的支付工具,原因為Apple限制資料存取且不儲存信用卡號碼,不分享交易紀錄。大部分的支付工具都強調安全措施,例如輸入PIN碼或雙層身分認證,但Apple是唯一強制要求這些認證程序,其他則是選擇性要求。而Zelle則因為可以廣泛登入而被評為隱私較無保障的工具。

防錯設施尚未建立

每個P2P個人支付工具皆想設計簡單且方便使用的應用程式,程式背後雖有許多協議、法規和消費者保護措施,但在面對金融詐騙時,顧客可能完全不清楚自己的權益。實際上,這些保護措施也並未完全,例如很容易把錢傳錯人,傳錯時用戶可能不知道這樣的付款無法收回,若收到的人不願意還錢,支付平台也不能怎麼樣。另一個問題是詐騙,若不小心落入騙局而轉帳,目前法律也不保障這些錢可以拿回來。

立即性的重要

最後是立即性,使用P2P工具的人們都在意立即性。Zelle曾經調查過,三分之二的客戶希望自己的錢能盡快進入帳戶,尤其是年輕族群。然而越快越好的信念代表銀行需要投資即時防詐騙系統,才能在擁有立即性的同時不放棄安全和隱私。例如提供全面的防詐騙系統偵測可疑的活動以保護消費者,系統利用機器學習來監督,在偵測到不尋常的交易時自動暫時凍結帳戶。許多加入Zelle的小銀行則是希望仰賴大銀行提供這些顧客保護網,但目前的效能仍未完全,有待持續加強。立即性也是顧客考量的重要因素,如Alphabet的Google Pay推出安全性較高且立即入帳的行動錢包,Paypal也為此推出立即入帳銀行的服務。

維護安全、隱私和立即性等後端管理及服務機能,以及掌握社群、在同儕間流行和維持很「酷」的特點,皆是支付平台須持續經營的要素,其他市場的跨領域應用,例如Amazon的Alexa,2017 年積極在印度測試,想利用聲控來完成P2P支付,也會是強勁的競爭者。不同年齡層的使用者也同步在增加,以年輕世代來說,使用範圍涵括任何可能分帳的場合,如分攤房租、水電帳單、旅遊支出等。除此之外,目前美國50 至70 歲的族群使用者也快速增加,除了平時的消費,也透過這些工具轉帳給孩子。

無現金社會帶來極致的方便,付款無須現金、不需等待,能隨時運用帳戶中的餘額。各項行動支付工具有其支持群眾,雖面臨困境仍同步進步。未來可靠的支付平台將普及全球,如何創造可獲利模式和增加顧客使用次數,提供快速且安全的金融服務,皆會是各支付平台在意的重點。隨著支付工具的進化,平台營運者和法規制定者須留心於如何有效控管風險,讓使用者更為安心。美國經驗將可作為未來台灣發展行動支付的借鏡,使行動支付在各項困難中進化而更臻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