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剩五年喘息時間 榮化答應KKR收購案的背後……

產業動態

7月22日,走過半世紀的李長榮化工(1704)無預警宣布,將被私募基金KKR旗下楷榮投資公司以股份轉換方式收購,為此,有媒體雖質疑大股東李謀偉在背後所扮演的角色,但始終無人能直接從本人口中取得回應──直到今天,也就是股東臨時會表決該案的日子。清晨,李謀偉寫下一封公開信,首度向外界發聲,決定說個分明。

榮化今(10)日上午舉行股東臨時會,針對與KKR旗下Carlton公司在台設立的楷榮投資公司股份轉換案,以及申請撤銷公開發行案,進行投票表決。在出席股數占已發行股份87.47%的狀況下,前、後案分別以83.35%及82.85%比例通過;未來一旦取得相關主管機關核准,股份轉換基準日當天,榮化普通股將終止上市買賣。

「根據我們了解,KKR沒有要到中國A股上市的計畫,會努力拼五年左右,重新在台灣上市。」這天,董事長洪再興一邊宣布最快年底前下市,一邊又喊著力拼五年內重新掛牌,這讓人不禁好奇:未來的五年內,榮化到底打算做什麼,又為何非如此不可?不過,相關答案恐怕還是得回到第一大股東──李謀偉家族身上。

只剩五年喘息時間,榮化被收購的「不得不」

今年5月11日,針對氣爆事件,高雄地方法院宣判,李謀偉及五名員工皆處四年有期徒刑。「高雄地院的重刑宣判,使我決定卸下榮化大股東身分及對榮化的牽掛,……」在公開信中,李謀偉一度像個被官司壓垮的巨人,但沒幾句話,就讓人可以確定,他低著頭,不過是衝刺前的起跑動作,且終點線拉得比以往更遠──是台灣以外的世界。

信中,李謀偉提到:「35年來,我幾乎不眠不休地工作,希望完成我們父子倆共同的心願,讓李長榮化工成為世界級的化學公司,……我所掛念的是,榮化未來幾年將處在高雄氣爆民事訴訟的利空之下,股東們如何持續獲得股利?榮化如何獲得資金挹注與業務拓展機會?經營團隊需要加入什麼樣的夥伴才能因應不斷變化的國際局勢與市場競爭?」

對此,一名榮化內部人士指出,石化業的技術想要進一步突破,約需要五到十年的時間,以榮化目前的研發進度來看,還有五年左右的喘息機會,因此始終都在國際間尋找合適機會,「榮化是有一段時間的優勢沒錯,不過,再長就沒多大把握了。……而且,這個變化也很快,同業只要產能一開出來,我們就得面臨削價競爭,馬上會受到很大的影響。所以我們一直都在看,看國外有沒有一些和我們藍圖相符的公司,可以去買下他們,或者有一些合作。」

針對雙方達成共識的關鍵,該內部人士則分析:「KKR認為榮化這樣的傳產公司在台灣資本市場是被低估的,對他們來說其實是一個機會,他們知道我們需要一個好的併購標的,而他們剛好可以幫得上忙,因為他們過去幫助過一些石化公司,背後有一群人可以協助我們在國際市場上找到好的併購或合作標的,協助我們轉型……。」

「當然,還有一點很重要,台灣很多中小企業對於併購、對於這種國際級的資本公司是會怕的,但李謀偉本人就有過一些併購案的經驗,算是非常了解,自然不會有那麼多的疑慮。這對KKR來說,是很好的合作夥伴,所以他們才會要求李謀偉未來要占一定的股份,主要是希望他能扮演起一些角色,作為他們和經營團隊之間的橋樑。」該內部人士補充。

讓出第一大股東寶座,李謀偉退休計畫反而延後

值得一提的是,股東臨時會上,榮化也公布了李謀偉家族未來的份量:在股份轉換後,楷榮投資公司將取得榮化百分之百股權,而楷榮投資公司又是Carlton百分之百持股的台灣子公司,未來,KKR將和李謀偉家族各以55%、45%的比例持有Carlton股權,換句話說,李謀偉家族第一大股東的寶座將拱手讓人。

不過,這似乎也是促成該案的原因之一,該內部人士說:「對傳統企業家來說,讓出主導權或許無法心安,但對李謀偉來說,這是很正常的,因為國際上很多大型公司都這麼做,這遊戲規則他懂,所以沒有什麼太大憂慮,溝通起來也比較容易。……李謀偉還開玩笑,給KKR比較多的股份,他們才會比較認真賺錢。」

「這次的收購案,其實跟李謀偉原本的退休計畫是有些差距的,本來他只想當一個大股東或二股東,還是顧問,然後去做他喜歡的新創,去幫年輕人做一些事情。……那KKR這件事情看起來,他除了背負一些責任,也多了財務上的壓力,他還要去承擔四億多美元的負債,加上五年都沒辦法領股利,如果最後沒能成功,根本完全都補回不來。」一名親近李謀偉人士透露。

在公開信中,李謀偉則親筆寫道:「針對參與KKR轄下公司的投資,我必須先向銀行籌借一筆金額不小的股款,還須與KKR依持股比例共同負擔美金八億七千萬元的銀行融資及相關費用,而且,KKR已表示,投資後的五年內不會分配股利,KKR轄下公司的股份也將因欠缺流通性而無法變現,……此等財務風險,對我而言也是不小的負擔。」

五年的時間,無論對榮化或李謀偉來說,都是一場豪賭,屆時若真能重回台灣資本市場,那該是怎麼樣的龐然大物,結果頗令人期待。

李謀偉的公開信一。(圖片/徐珍翔翻攝)
李謀偉的公開信二。(圖片/徐珍翔翻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