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淹島刻不容緩 政府、環評、業者動起來

環境議題

日前《蘋果日報》揭露洋垃圾問題後議題持續發酵,不論是政府、環團,甚至是業者皆動起來想找出問題的解決之道。你知道嗎?那些被稱為垃圾的廢塑膠、廢紙等這類進口廢棄物,在法律上被稱為「產業用料」。

《廢棄物清理法》第三十八條第一項「事業廢棄物之輸入、輸出、過境、轉口,應向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申請核發許可文件,始得為之;其屬有害事業廢棄物者,並應先經中央主管機關之同意。但經中央主管機關會商目的事業主管機關公告屬產業用料需求者,不在此限。」

因此環保署公告的「屬產業用料需求之事業廢棄物種類」中的15大項,包含廢木材、廢塑膠、廢紙、廢銅等這些產業用料的進口,不需核發進口許可文件且沒有數量限制,也不用進到事業廢棄物追蹤流向管理中,進行追蹤流向的申報與調查,導致現在這些大量進口的廢棄物不論是數量或品質都無法受到管制,讓人不禁要懷疑,若是進口低品質的廢棄物,是要如何創造環保署口中的「循環經濟的熱點」呢?

環保署提出改善政策,立委、環團不盡滿意

對此環保署提出相關政策,預告將修正「產業用料」進口規範,在廢紙、廢塑膠部分,限縮只有合法工廠可進口,進口的品質也限定為單一材質或單一型態,更加上進口工廠必須提出證明,確定處理後的再生料只能國內使用,不得直接出口的規定,以免淪為他國的代工處理地,同時,也函請關務屬加強邊境查驗。

但環保署的改善政策,似乎立委與環團都不滿意。

立委林淑芬質疑從環保署的改善政策中,只見針對廢紙或廢塑膠,但產業用料的問題,不只廢紙或廢塑膠且海關在第一線也會有廢棄物性質判定不易、主要金屬成分比例有取樣方式及現場判定的問題廢棄物(製程)來源不易確認等問題,將如何透過加強邊境查驗來改善也是有待進一步思考。

環保團體則認為,塑膠產業用料今年光是到7月,進口量達24.5萬噸,已超過前3年平均的19.8萬噸,是否會供過於求?建議將產業用料回歸事業廢棄物輸入輸出的規定,需要進行申請許可,並一起盤點產業需求,進行總量管制。

除了業者、政府也應該負起責任

不過值得慶幸的是,在面臨國內再生料品質有待改善的狀況下,不論是政府或業者或環團,都認為確實有進口的需求,因此進口品質較好的用料,成為它們間的共識,而對業者而言也希望進口品質高的,不然還會增加處理成本。

環境議題不應該只有環團與業者努力,政府與人民也應負起責任。環團就提醒目前確實有很多屬公告應回收物質,最後卻沒有進入處理系統,依舊送進了焚化爐,目前還有很多改善空間,有待政府去訂定相關規定與督導。讓製造業者應該負起處理廢棄物的責任,確保廢棄物得以處理,而環保署也明確告訴民眾,現在到底哪些東西可以回收,哪些現況下只能進入焚化爐,以免民眾、清潔隊在垃圾分類上混淆又浪費精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