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人種香蕉、稻米 我種的東西叫做「土」

生活

究竟我們對台灣這塊土地有多少認識?透過紀錄片的拍攝過程,學會觀察、同理,最後透過導演的眼睛,再呈現給更多觀眾了解,期許小小的舉動集結,能帶來這世界的改變。

神腦科技文教基金會於20日舉辦「土地關懷影展」,透過五部紀錄片中的主角,描繪出台灣的故事,並正視目前面臨的生態環境衝擊,反思人與土地之間的關係。現場邀請文化部政務次長丁曉菁、知名策展人游惠貞、知名導演黃惠偵、顏蘭權、莊益增等新銳導演,以及神腦科技文教基金會創辦人林保雍等嘉賓蒞臨。

「萬物的母親就是大地,如果土地像現在這樣被過度開發、破壞,我想也不會有科技,因為要生存就很難,所以我覺得對這塊土地,一定要讓他生生不息。」林保雍受訪時表示,希望透過紀錄片讓更多人認識台灣。

種「土」的傻子

知名導演夫婦莊益增、顏蘭權,兩人繼2005年拍出之名紀錄片《無米樂》後,再度攜手合作尋找對這片土地「真心誠意」的人。新作《種土的故事》以兩位用手讓土「活」過來的「傻子」為主角,傳達人對土地的尊敬與情感,相信愛土的人,才會真正使用對土最友善的方式來種土。

「我們會說種稻米、香蕉、水果、農作物,但是我們主題是種泥土,因為我們拍攝對象他們兩個認為的重點是,種什麼都不重要,最重要的是把土地養好。」莊益增受訪時表示,種土是這次較不一樣的觀點。在今年叫好又叫座的電影《大佛普拉斯》裡面飾演菜脯一角的人就是莊益增,在其新作《種土的故事》的旁白解說中,還不忘幽默地補充:「我不是菜脯。」

「我還記得我拍《無米樂》時,那時候很多人問我一個問題:『那阿伯沒有用有機的方式種植。』那我想這件事情可能在我心中留下一點什麼狀態。」顏蘭權回憶當初拍這部新作的動機,後來遇到兩位非常愛土的人,「我覺得那才是真正保護環境的方式。」她提到,現在歐美國家也一直在做土壤改革,但台灣的腳步還沒有跟上,「只要那個土地活了,我覺得我們的城市就活了、生態就活了,所以我想要紀錄,願意花那麼多時間讓土活過來的這兩位。」

新銳導演聯手刻畫底層故事

詹皓中導演從學生時代起即參加神腦的紀錄片競賽長期關注台灣環境議題,此次拍攝的《藤纏樹》描寫空汙讓原本快樂學習的校園蒙塵,學童的受教權、家長的否定遷校,與其他民眾對六輕的抗議沒有定論,彷若藤蔓糾結;李剛齡導演的《何以為家》拍攝1949年二戰結束後,因戰亂來台的老兵,在逐漸凋零的時光裡漫談大時代的豁達與無奈。

由連晨輧導演拍攝的《我在林森北的那段日子》,暢談失婚後離鄉背井的媽媽,透過重新認識媽媽,也再次檢視自己;陸孝文導演的《澎湖的法國麵包》寫下離家1710公里、為生計在台打拚的新住民故事。新銳導演們透過影像刻劃出這塊土地的故事,生動地留存屬於台灣的時時刻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