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缺才找僑生? 陳博志:某些學校將從賣文憑變成賣身分證

教育議題

當前台灣許多產業正面臨缺人才、缺工的困境,對此,政府的改善方案是想從國外招攬人才前來填補空缺,在「新南向政策」的框架下也鼓勵雙向交流,希望能吸引東南亞的優秀人才來台。

行政院長賴清德日前表示,國發會正在草擬「新經濟移民法」的法案,也已被列為優先法案,「讓符合條件的來台學生可留在台灣就業,學得專業或經營方式,使他們未來的出路更寬廣,有多重選擇。」對此,教育部現在也推動「新南向人才培育計畫」,欲擬定高中職僑外生畢業後,若在台灣工作7年,有望獲得我國永久居留證或身分證。

然而,一昧地鬆綁國外人才來台,是否為解決問題的根本之道?黃昆輝教授教育基金會舉辦「是教育沒有培養出人才,還是企業沒有善用人才?」焦點座談會中,總統府資政陳博志表示,台灣缺人才的問題背後是嚴重「學用落差」現象,需要政府、教育界、企業界一齊改善;而從國外招募來的人才得注意類別是否重疊,「這些華僑想來台灣,有些來的是看到台灣薪水比他那裡(國家)高,所以才願意來,但來的不一定是台灣缺的人才,結果變成進來搶工作。」

目前政府規劃要讓僑生留台工作7年可以入籍,主要理由就是要增加中階人力給企業用,不過這個政策也可讓因為少子化辦不下去的某些大學得以存活,若政府盲目地鼓勵外僑來台工作,陳博志認為,「某一些現在在賣文憑的學校,將來會變成在賣身分證。」

缺人才背後的「學用落差」問題

「過去這幾年,青年人薪水低、失業率高、經濟成長緩慢,但是在人才這部分,企業界說都是年輕人和教育部的問題,年輕人說都是企業的問題。」陳博志認為,人力其實很多種,企業也很多種,產品很多種,所以人力供需失調問題,人力需要分門別類,有些類別人才訓練不夠,有些類別訓練太多,有些類別就是沒有企業來運用。「我們企業界、教育界都有很多需要改的地方,希望不要那種互相推卸責任,每個人都有必須要改的地方。」

「人才就是供需問題,供過於求,人才一定低薪,供不應求,一定高薪。」師範大學教授范世平表示,1996年,當時台灣社會、政府都鼓勵廣設大學,然後社會當時風靡什麼,大學就廣設相關科系。「媒體常報蘇貞昌、阿扁,結果到處都是法律系。」接著服務業興起,「廣設餐飲系、觀光系,唸到餐飲博士,你會比國中畢業開始學的會煮嗎?」現在則是表演藝術系成立最多,「大家都想成為蔡依林、網紅。」原以為的多贏局面,變成多輸局面,「現在年輕人還是不好過。」

「台灣縱容大學為了要投學生之所好,成立一堆吃喝玩樂科系,軟性科系,不用唸物理化學、數學科系,畢了業找不到工作。政府就是應該做一個宏觀調控,找不到工作的科系,必須停止增加招生。」范世平認為政府應該也所控管,然而陳博志補充認為,「台灣是自由國家,很難調控,自由最重要的就是精準資訊。」

「學用落差」解方是…?

面對「學用落差」,陳博志認為,「教育不管怎麼努力,養出來的人,不可能完全符合這市場,因為經濟跟技術都在變,教育不可能先預知,永遠跟上。」所以重要的是這些缺才資訊如何有效流通在企業跟教育界,也分為短中長期的改善辦法。

短期可以從國外引進人才,而長期就是透過台灣教育、企業自己培養,培養人才不僅僅是教育界的責任,企業界能不能提供員工在進修的機會也很重要。而針對現在政府提出的短期改善方案,陳博志認為,「這政策是有問題的,我們有一些辦的不好的學校,訓練出來的學生,我們的企業沒辦法用,很多人失業,自己學生訓練出來的沒有用,難到僑生就好用嗎?」台灣現在的教育體制問題若不先改善,恐怕這些來台就讀的僑生也會落入一樣困境。

政府得盤點目前缺人才的產業,然後將教育引導至該方向,而非一昧地鼓勵僑生來台工作,對此,義美總經理高志明表示,「如果沒有一個很有魄力的政務官,這些談的事情都是,我認為非常悲觀。」面對當前政府力推的吸引國外人才政策,如何將這些人才引導到台灣缺才的產業中,是一大重要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