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龜誤吞也不怕 國人發明可分解海藻吸管

科技新品

人類製造的塑膠垃圾流入大海中,造成海龜誤食身亡的新聞時有所聞,海龜視力不好、沒有牙齒,在海底分不清楚「垃圾」和「食物」,只要看到東西就想嚐嚐看,導致多起死亡,這讓中華科技大學國際商務與行銷系助理教授吳崇仁感到驚訝,逐漸興起開發可分解吸管材質的念頭。

最新的「2018台灣創新技術博覽會」上,在各大專院校成果展示區,吳崇仁終於把和同仁共同努力的結果展出,一種「可分解的海藻吸管」,他高興的對記者說,這樣海龜不小心吃下肚子也沒關係了,它是可食的材料,將會被分解,海藻吸管在現場展出後,馬上受到廠商的注意,紛紛上門洽詢合作的機會。

海藻吸管本身可食用、可分解,成本比紙吸管來的便宜許多。(攝影 /鄭國強)

「我們嘗試過很多種材質,最後選定了這種海藻萃取物做成的吸管,為了成形,也失敗了n次,才讓大家看到目前的成果。」吳崇仁解釋說,海藻做成的吸管和目前的環保紙吸管比起來成本便宜一大半,紙吸管一根大約5元上下,海藻吸管頂多是目前塑膠吸管的3倍上下,它可以被吃進肚子裡面去,會被分解,如果丟進還原液,一天之內就會恢復凝膠的狀態。

中華科技大學的研究團隊比較了海藻吸管與塑膠吸管、紙吸管、玉米吸管、甘蔗吸管在環保特性、資源競爭及回收性三大項目,海藻吸管都能勝出,「海藻吸管又比紙吸管更能耐熱、耐酒精、耐酸性。」

由於政府計畫在2030年起禁止使用塑膠吸管,因此目前許多吸管業者在展覽會場得知「海藻吸管」問世之後,紛紛上門洽談合作量產的可能性,吳崇仁表示,傳統吸管業者正在積極找尋替代塑膠材料的吸管,因此對海藻吸管感到興趣。

另外,核能研究所研究10年、體積越做越小的「可攜帶固態氧化物燃料電池」(Portable Solid Oxide Fuel Cell Power Generator)則是越高溫越能發電,這顆電池不像手機的電池,它遇到高溫不會爆炸。

核能研究所研究10年、體積越做越小的「可攜帶固態氧化物燃料電池」越高溫反而越能發電。(攝影 /鄭國強)

核能所的解說員指出,這顆電池的特色是小小一片已經可以做到發電量50kw,把它堆疊好幾片起來發電量就更高,它可以靠燃燒廢氣或者廢熱,三、五百度的高溫下開始發電,無須前置觸媒所以成本更低,具有成為電動汽車電池的潛力,取代目前的鋰電池。

智慧衣,可以即時監控心跳等生物指標,可提前預警選手疲勞現象。(攝影 /鄭國強)

在工業局統籌2018年「台灣創新技術博覽會-未來科技館」中,則展示了工研院研發的各種創新技術,例如能夠帶電的智慧衣,可以即時監控心跳等生物指標,還有手機只要下載一個APP,就可像電視影集「CSI犯罪現場」一樣進行影像分析,圖中呈現一般人類肉眼看不到的光反射,影像水準直比警方的鑑識中心。

手機只要下載一個APP,就可像電視影集「CSI犯罪現場」一樣進行影像分析,圖中呈現一般人類肉眼看不到的光反射。(攝影 /鄭國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