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陪伴築起學習與信任:一段生命影響生命的歷程

教育議題

陪伴,是成長的動能

二十年前,我從台北回到故鄉,因為資源的落差,我打從心裡有一種優越感,認為別人應該可以怎麼做。

後來,也經歷了一段時間的衝擊,改革也好,融入也好,我逐步了解生命的本質,於是不想在「命令」別人怎麼做,因為相互陪伴才是成長的基礎。

老師也是一樣,學生成長的過程,需要一位懂學生的人。這種懂不是我知道多少,你來問我;而是理解學生的現況,我願意為他規劃往前的一步,甚至陪她一起努力。

從心開始認同:老師的付出,學生能感受得到

這是既艱辛又緩慢的歷程。因為要讓學生打從心裡認同,就不能有威權的心態。而老師長期教書的過程,會逐步養成一種「自我」的優越感,久而久之,會不自知的「輕率」、「應付」甚至形成「說教」的習慣。而當老師除了教學技巧之外,如何以生命影響生命,這是一種職業的特質,甚至說是一種使命感。

願意付出會讓學生有切身的感受。

記得我從台北回到雲林的第一年,我帶了六年級的後母班。一進教室才知道這班非常的難帶:小集團、學習沒動能…。我試了一、二個月,發現效果非常不好。科任課常常看到學生在外面遊蕩,你必須時常緊盯著他們,要不然經常會有狀況產生。於是,我三不五時得跟孩子溝通,但是效果有限,主要原因是大人給他們的「教導」,是造成彼此之間不信任的鴻溝。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我幾乎快放棄了。就在心裡悔暗之際,靈光乍現的出現一個想法:「我應該帶他們去戶外教學」

但是,鄉下沒錢啊!

於是我利用園遊會與孩子一起努力賺錢,努力寫計畫規劃行程,中間遇到非常多的困難,後來終於湊成二天一夜的行程:「觀星、溪流、生態、林業史等等」

回來後,原先在班上的幾個帶頭的孩子跑來跟我說:「老師,我現在相信你是真心替我們著想的」從此班上一天比一天好,這些孩子畢業許久還是會跟我聯繫。

這些歷程讓我有深刻的反省,甚麼才是好老師。

信任與陪伴:好老師的特質

老師懂得很多是沒有用的,要讓孩子也切身喜歡才行。知識不是在呈現自己有多厲害,而是引導學生也願意學。

當然要讓孩子喜歡、持續學,就需要讓孩子信任你,信任是需要付出的。

學校部分孩子因為英語學習呈現落差,於是老師在星期五放學後,主動留下來,在山下的民宿當起志工,讓學生更有興趣的學習英文。這樣經過了一年,原先對學習不太有自信的TIGER,因為老師的陪伴,眼神逐漸轉成明亮。

去年寒假,我發現有些孩子假日時常遊蕩,或者無所事事。於是在每個星期天把孩子找來陪他們一起讀書。小楊本來學習沒什麼自信,成績也不好。但是不斷鼓勵與建立讀書方法後,半年後成績突飛猛進,學習也展現笑容。孩子只要你願意陪著他們,有天他會用他的方式飛上天際。

台灣現在說的多,批評的也多;但是我們認為做就對了。
當然,我不是鼓勵老師利用假日繼續教孩子,而是當孩子需要時,你能夠適時的陪伴。孩子更需要的是家庭的關懷與付出,但他們缺少時,總要有人伸出援手。

生命的成長不能任他自己飄零,需要有人一路陪伴,跌倒了鼓勵他自己爬起來。相信幼苗會因為你的澆灌而成長,因為那是生命影響生命的歷程。

本文經陳清圳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