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百年車廠 對抗矽谷的神秘基地

產業動態

我們坐上Uber,在沒有限速的高速公路,狂飆時速160公里,10分鐘後,來到看似德國慕尼黑的郊區地帶,穿過寧靜的住宅區道路,沒有看見所謂的大門,更沒有警衛室,只有不斷從我們身邊閃過的偽裝車,提醒我們應該接近目的地了。車子就在一棟有著玻璃帷幕、名為Africa的建築前停下。

人才換血:5年內,研發人力一半專攻軟體設計

這個占地有3個足球場大,看起來像是校園,用全球5大洲做為建築物命名的空間,就是BMW今年4月才啟用,全球首座傳統汽車公司為了研發自動駕駛技術所成立的大型研發中心,成了德國媒體口中的「德國矽谷」。

2016年,也就是BMW成立100週年之際,面對來自科技公司的競爭,負責研發的董事會成員佛勒利希(Klaus Froehlich)就曾說,其現今的任務是保護既有的商業模式,而不是臣服於網路公司,「否則我們最後終將成為如富士康之於蘋果這樣的公司,只為他們提供金屬殼。」因此他們得更積極開發自駕車,並計畫五年內將軟體程式設計師的研發人力,從20%提升到50%。

這裡,正是百年車廠BMW對抗網路公司的秘密基地。

距離BMW總部只有15公里左右的研發中心,和總部卻像是兩個不同世界。一邊,象徵汽車的舊世界,強調引擎、馬力、造車工藝;這一頭,員工來自世界43個國家、平均年齡只有34歲,研究著全新的主題,雲端、機器學習、AI、資料分析。而且,和嚴謹保守、流程極長的傳統車廠的工作方法也大不同。

組織換血:拆成小團隊作戰,加速測試與上市

「我們把大家聚在一起,你一走動就能找到任何人,而且我們也精簡組織,現在比較像敏捷開發(Agile development)的組織,以增加我們研發的速度,」研發出BMW第一輛自駕車、現在負責自駕未來趨勢的資深顧問魏塞曼(Dr. Dirk Wisselmann)說。所謂敏捷開發,就是將組織拆分成許多小團隊,在短時間內產出可用、但不完美的產品,直接拿去實地測試後,再回頭修改的反覆循環,以加速產品上市。

當我們走進車庫,裡頭停了5輛被土黃色的膜包成的偽裝車,後車廂打開,各種儀器、排線、電腦塞滿了車廂,一位工程師正坐在車裡拿著筆電工作著。通常,軟體開發人員只須走10步路左右,就可以隨時上車測試剛寫好的程式,而且此處緊鄰著高速公路,好處就是能隨時上路測試、蒐集數據。

9月16日,BMW正式公布了搭載自動駕駛、擁有玫瑰金色調的電動概念車iNEXT。這輛車已搭上有著iNEXT塗裝的波音777,先後造訪慕尼黑、紐約、舊金山和北京亮相了。而這輛車上的科技,就是來自這個由魏塞曼初創、帶領的研發中心。

魏塞曼早在1986年就進入該車廠研發部門工作,戴著無框眼鏡的他,外表就像個學者,說話保守穩重,但他其實非常熱愛騎重機,熱中到去參加比賽。2003年,他進入先進駕駛輔助系統(ADAS)部門擔任主管,正式開始投入自動駕駛的研發。2006年BMW第1輛在賽道上繞行的全自動駕駛車,就由他帶領研發。

即使早在10多年前就有了自動駕駛的初步技術,但魏塞曼坦言,在當時,更講究駕駛、操控樂趣的BMW,並不想投入太多資源在車道偏離警示或定速等系統。於是,他帶著一票和他一樣在人工智慧領域的博士,去向高層報告爭取。「我們想要證明自動駕駛技術不只能夠更安全,也更有駕駛樂趣,甚至能放在賽車裡,」魏塞曼回憶。

在自動駕駛領域著墨多年,他很有信心的說,「我們雖不像特斯拉這麼早宣布要推出自動駕駛車輛,但接下來,我們很有機會成為第一個真正實現的。」

資料來源:BI Intelligence、Digitimes Research  
整理:黃靖萱

原文作者為黃靖萱,本文轉載自《商業周刊》。更多精彩內容,請詳見《商業周刊》,全文連結:https://goo.gl/6qyUn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