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元增、 歐元人民幣減 過去一年來央行這樣配置外匯存底...

央行

中央銀行5日最新公布9月外匯存底4604.41億美元,較上月增加5.62億美元,為連續三月創下歷史新高,官員表示,9月外匯存底增加主要因為是外匯存底投資運用收益。

楊金龍首度自爆外匯存底比重,美元占八成

事實上,過去央行對於外匯存底資產配置操作始終當成是「高度機密」,因此並未對外公布,但央行總裁楊金龍4日卻在立法院財委會接受立委質詢時罕見透露我國外匯存底比重,其中美元占比約8成最高,其次是歐元占了5%成左右,人民幣則排名第三,比重低於5%,其餘則是日圓、英鎊、澳幣。

若對照央行官員在2016年時所透露的外匯存底貨幣配置比重,當時美元約占7成,歐元低於8%來看,顯示出,央行這2年多來的貨幣操作趨勢為加碼美元、減持歐元。

中華經濟研究院副院長王健全分析,目前歐元因英國脫歐不確定因素,匯率偏弱,人民幣因美中貿易戰呈現貶值態勢;日幣則因續維持寬鬆立場,無強勁彈升本錢,反觀,美國經濟走強,升息腳步未停,因此對照其他主要貨幣來看,現階段短期仍然以美元獨強,「從獲利角度來看的話,短期配置比較高的美元是有他的道理。」

外匯存底加速攀高,央行財報變亮麗

但政大金融系教授殷乃平則提醒,美國債券殖利率持續上揚引發美債拋售潮,若這些調節的金額流入美國的消費購買力,恐造成美國物價漲、美元走貶,因此就有可能造成各國央行的外匯存底損失,建議央行應分散幣別風險。

根據央行最新公布的9月外匯存底為4604.41億美元,續創新高。若將時間拉長來看外匯存底規模,央行外匯存底從2008年的2917.1億美元,一路攀升至今年9月的4604.41億美元,等於在10年之間外匯存底暴增了1687億美元。

在如此龐大且快速攀升的金額下,匯率影響層面就顯得更明顯。2017年因新台幣大幅升值,台幣兌美元大漲8%,使得央行外匯存底匯損嚴重,據統計,2017年央行匯損高達1.1563兆元,是繼2010年以來最嚴重的匯損。

央行總裁楊金龍出席9月底第三季央行理監事會時則回應,「新台幣匯率有升有貶,去年全年主要是因為美元走弱,其他主要貨幣兌美元包括新台幣皆升值,因為匯率變動產生的未實現評價損失,幾乎大家都有未實現評價損失…」

「但從今年4月以來,美元是強勁的,因此其他主要貨幣就貶值,新台幣也是貶值,所以央行就是因為這個匯率變動,到8月底時,未實現損失就已經全部沖銷了,甚至還有1364億元未實現評價利益。」楊金龍補充。

事實上,央行到底該抱有多少匯率存底,一直有著爭議的角色,因為當美元升值一元,新台幣將損失3000億元,卻可以讓抱美元的央行帳面獲利,因此「讓新台幣貶值」讓抱有大量美元的央行曾被批評是頑固的「重金主義」、「犧牲民間福祉來美化自家獲利」,彭淮南總裁時代就曾與媒體為此大打筆仗。

愈高的外匯存底,台幣升值自由度愈小

新台幣長期的貶值,看似有利出口,但外界較少注意到,也因此買的進口品會貴上許多,抵銷了出口帳面上真正賺到的利差,此外,國民的薪資水準也比國際上被低估,才常有外商說「台灣人才很好用」。

民間認為,央行的外匯存底在2千億美元水準與4千億美元水準時候將對新台幣匯率的態度大不同,因為當央行抱的美元愈多,愈禁不起讓新台幣升值,新台幣每升值一元帶給央行的損失就更大,因此愈高的外匯存底,意味著央行越不願意看到台幣升值。

不幸的是,過去幾年央行外匯存底增長的速度驚人,一名金融學者則質疑,過去一直強調匯率自由化的央行,當外匯存底越抱越多的情況下,「甚至如果(外匯存底)到了6、7千億美元的時候,他(央行)還敢讓台幣升值嗎?」

現在美中貿易大戰就在眼前,強勁的美國經濟成長讓新興市場貨幣如人民幣、印尼盾等遙遙愈墜,央行現在公布抱了8成的美元,讓財報擁有傲人的未實現獲利,但反過來說,也恰好處於剝肖國民福利的邊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