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下山看診來回就要7小時...」偏鄉醫療困境如何解?

醫療政策

「我媽媽糖尿病10多年,幾年前小中風後,就無法自己走路出門了。如果從這裡開車到聖保祿醫院,一趟要2個半小時,到長庚要3個半小時......」住在桃園市復興區後山三光里爺亨部落的高先生與母親高黃奶奶,是土生土長的泰雅族人,平時以種植五月桃和甜柿維生。

孝順的高先生雖認為照顧86歲的母親是天經地義的事,但每次回診的舟車勞頓也讓他相當疲憊。「以前每2個月要回診一次,都是我載去看醫生,現在我年紀大了眼睛不好只好請我兒子載,但每次兒子都得請假,回診就得耗費一整天的時間。」高先生無奈地說。

今年57歲的高先生,提到過去帶糖尿病又小中風的母親到醫院回診,是一段非常艱辛的過程。(攝影/陳稚華)

「長照2.0」計畫中,偏鄉醫療執行成效如何?

健保署自民國91年起,推動桃園市復興區整合醫療服務計畫(IDS),執行已超過15年,林口長庚醫院自該年起即配合健保署,在醫療資源缺乏的復興區華陵里建置「華陵醫療站」,每日設有門診三診、24小時急診及深入部落的巡迴醫療,提供後山三里(華陵里、三光里、高義里)約3千多位住民醫療照護。

林口長庚家醫科醫師葉維中,考量行動不便的奶奶及家人因復診而奔波,4個月前開始到高黃奶奶家中幫忙看診並開立藥方。葉維中透過飲食建議,包括糙米取代白米、多吃青菜和瘦肉、每餐吃八分飽等,再搭配藥物讓奶奶血糖得以穩定控制。

問到山地醫療最辛苦的地方在哪?葉維中認為主要還是車程的部分,「從桃園市區開車上山一趟就要2個多小時。但除此之外,山上的居民也都很認可支持我們,其他方面對我來說沒有特別的阻力。」他也認為來到山地後,會覺得自己像這裡的一份子,能切實將過去所學、過往經驗都運用出來,「我覺得這裡帶給我更多當醫師的熱誠!而且居民的一句感謝,就讓我們覺得應該要繼續推動山地居家醫療服務。」

高黃奶奶目前除了申請居家護理訪視、沐浴椅租借服務外,也申請延緩失能照護服務,並與部落其他年長者一同參與課程,期望預防及延緩失智症的發生。「現在除非遇到大問題才要自己下山,有了居家醫療服務真的幫助我們很多!」高先生開心地表示。

家醫科醫師葉維中,4個月前開始到高黃奶奶家中幫忙看診並開立藥方,透過飲食建議搭配藥物讓奶奶血糖得以穩定控制。(攝影/陳稚華)

根據林口長庚醫院統計,配合桃園市復興區醫療給付效益提升計畫(IDS),每年服務量均超過6,600人次,急救病患則有600人次,可見當地民眾對醫療的需求度相當高。同時,林口長庚醫院分析發現,當地民眾因糖尿病、高血壓、心衰竭、脫水、肺炎等疾病住院的比例,也從早年的3%下降至2.6%,顯示藉由良好且適當的醫療照護,確實得以降低住院的機率,進而可減少國家於醫療成本上的支出。

長庚與聖保祿醫院投入山地醫療,24小時不打烊

健保復興區IDS計畫是由林口長庚醫院、聖保祿醫院、復興區衛生所及高揚威家醫科診所共同承作,提供後山三里全天24小時駐診、每週巡迴醫療、專科診療服務等,平均1年投入約1,200萬元經費,服務約1萬3千人次,民眾滿意度均高達9成以上。

為落實全人照護並與長照服務2.0無縫接軌,截至9月底止已有198位復興區居民接受居家醫療照護,健保署署長李伯璋也表示,透過照護團隊合作,包括各類醫事人員間水平整合,及上、下游醫療院所的垂直整合,依患者病況提供到宅醫療服務,讓行動不便患者,在家中也能得到「居家醫療」、「重度居家醫療」、「安寧療護」三階段的醫療照護。

健保復興區IDS計畫是由林口長庚醫院、聖保祿醫院、復興區衛生所及高揚威家醫科診所共同承作,提供後山三里全天24小時駐診、每週巡迴醫療、專科診療服務,至今已服務15年。(攝影/陳稚華)

隨著當地民眾對醫療需求的增加,照護需求隨著病程發展轉變,長庚醫院也擴大服務項目,包括:婦產科、兒科、眼科、胃腸肝膽科、中醫針傷科、復健科、牙科等專科門診,及兒童心智篩檢、健康篩檢、疾病個案管理、結核病篩檢等。

林口長庚醫院院長程文俊表示,復興區後山部落健康營造中心裡,除了提供專科診療服務(包含牙科、婦科、胃腸肝膽科、家醫科、復健科、中醫科)、癌症篩檢、預防保健,也做遠距會診系統,引進醫學中心與偏鄉醫療諮詢,92個科別上千位專科醫師,即時連線專業會診做為復興區華陵醫療站的後盾。

山地醫療困境?牙科、復健科人力仍不足

不過,目前山地醫療當中人力仍稍嫌不足,其中又以牙科與復健科較為缺乏。

林口長庚兒童牙科主治醫師歐陽黎薇表示,在後山這邊因為交通因素,居民較沒有定期來洗牙的習慣,容易引起牙周病症狀,現在透過定期駐診,還有在居民的line群組發布看診訊息,許多居民漸漸養成定期洗牙保養的習慣,「他們的口腔衛生狀況跟之前比大有改善!」

過去歐陽黎薇因院內工作繁忙,一個月只來後山2天,現在長庚也有跟桃園牙醫師公會合作,增加在山區看診時段,也讓病人養成固定洗牙的習慣。她說這幾天遇到好幾個阿公阿嬤,竟然是人生中第一次洗牙,也讓她深感平地與山地醫療資源的落差。

牙醫師歐陽黎薇發現許多山地居民的口腔問題,大多來自沒有定期洗牙的習慣,需要更多牙科衛教及資源投入。(攝影/陳稚華)

至於林口長庚復健科主治醫師陳建宏觀察則發現,山區有許多膝退化性關節炎的患者,除了因年紀漸長外,長期務農久站、搬重物都是導致關節退化的主因。在2天的山地巡迴義診中,他也協助8位患者共施打18劑玻尿酸(註:在平地自費的話,一次診療約為台幣3千元左右)。「還是希望有更多復健科醫師投入,也藉由施打玻尿酸、教患者一些簡單的復健動作,幫助居民身體得到緩解。」

復健科醫師陳建宏觀察,山區有許多膝退化性關節炎患者,除了因年紀漸長,長期務農久站、搬重物都是導致關節退化的主因。(攝影/陳稚華)

李伯璋也肯定長庚醫療團隊15年來持續投入復興區偏鄉醫療的努力,並結合聖保祿醫院及當地醫療院所,提供全年無休的醫療服務,他也希望透過健保雲端查詢系統、遠距醫療視訊會診等設備和服務,讓醫療能真正深入偏遠山區的每個角落。

不過,除了醫療設備的進化,偏鄉醫療最主要還是需要更多醫護人力的投入,才能更有效降低山地與平地醫療資源落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