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穿裙子的男孩》有感:理解、尊重與分享

性別議題

(讀者投書-作者為科技大學助理教授。本文不代表《信媒體》立場)

英國暢銷兒童文學作家大衛‧威廉斯(David Walliams),2008年首部著作《穿裙子的男孩》,[註一]深受好評,但在台灣卻慘遭下架。

《穿裙子的男孩》為什麼在台灣會被下架?

此書被要求下架,起因於龍安國小一位家長看到宣傳海報有男孩穿裙子的照片,認為有鼓勵孩童變裝之嫌。[註二]他的反應,說明人們常有先入為主的觀念,認為男孩不能穿裙子、讀《穿裙子的男孩》,男孩必定會穿裙子。

此書開首這樣寫:「在一個平凡小鎮的一條平凡街道的一間平凡房子裡。」這句話,共使用三次「平凡」。接著寫道「丹尼斯的房子,他的房子和這條街上所有房子的長相,幾乎完全一樣。一間房子有雙層玻璃,另一間沒有。一間車道用碎石鋪路,另一間車道用花磚拼貼。一間停的車是英國歐寶騎士,另一間停的車是英國歐寶雅特。細微差異只凸顯了每樣東西的相通之處。」作者不厭其煩詳述房子的樣貌,令人有種蒼白感。

「平凡」一詞不僅可用在男主丹尼斯生活的小鎮,更可用在我們身處的現實世界。人們信仰平凡,追求一致,因為平凡與一致很安全,安全的可以過一生;但無形中卻壓抑個體的獨特性與創造性。平凡,有時意味一成不變、囿於一隅。丹尼斯原以為自己只是平凡的十二歲男孩,但母親離開後,他覺得不一樣了。他和哥哥約翰,跟著父親一起生活。他懷念照片裡穿著有花朵圖案可愛黃色洋裝的母親。

喜歡時尚、洋裝,別於一般男孩的丹尼斯...

丹尼斯喜歡《崔莎》節目,喜歡《時尚雜誌》,喜歡穿著可愛洋裝的可愛女孩;但這一切,在父親看來,都是女人才會喜歡的事。

當父親發現《時尚雜誌》,絮叨著「為什麼我兒子會看《時尚雜誌》?」「不,兒子,這是不對的。看洋裝照片。這樣很怪。」「我要把它丟進垃圾桶,兒子。」「不對」一詞,常是父母用來制約孩子以防做出不合己意或世俗的事;「丟進」這個行動,以為從此剷除孩子的念頭。當丹尼斯想到母親忍不住哭泣時,卻被約翰說只有女生才哭。內心最渴望的擁抱,在父親和約翰看來,都是軟弱的行為。

直到麗莎出現,丹尼斯有了分享的對象。他們一起看《時尚雜誌》,一起品評服裝。後來,麗莎鼓勵丹尼斯穿上她親手縫製的橘色亮片洋裝。穿起洋裝,踩著高跟鞋,臉上有妝,對丹尼斯來說,如此奇妙且不可思議。丹尼斯的變裝旅程開始,他想著,「我能成為任何我想成為的人!」直到飛踢球,露了餡,變裝遊戲戛然而止。

這場裝扮讓他被校長霍崔開除,父親開始自我懷疑。但幸運的,丹尼斯並未被同儕嘲笑、排擠,他們甚至在球場以穿洋裝的實際行動支持丹尼斯。從未參加他的任何比賽的父親,竟到場加油,對他身穿洋裝、滿眼淚水、躺在泥地裡的舉止,更未有絲毫譴責。當溫莎老師建議由他扮演聖女貞德時,約翰笑說「我迫不及待想看這齣戲!」書末寫下「他們倆一起朝學校大樓走去,約翰的手搭在他肩上,丹尼斯笑了。世界感覺不一樣了。」童書的結局總是如此溫暖。

突破性別刻板印象,用理解、尊重與分享來傳播人性的溫度

二十一世紀的時尚界,佔有一席之地的男人愈來愈多,追求美不再是女人的專利。正如麗莎所言「為何女生可以穿裙子,男生卻不行,簡直一點道理都沒有!」還有丹尼斯抱怨「真不公平,女生所有的東西都那麼棒!」「男生的衣服都很無趣。」當筆者看到《她很漂亮》劇中The Most時尚雜誌主編金信赫穿上短裙加內搭褲時,也不由得眼睛一亮。

人們常將特立獨行視為洪水猛獸,其實只要多認識別人一點,就會知道他人與我並無二致。記得有位男同學,某天戴起亮晃晃的垂墜耳環。耳環總是隨著他的姿勢前後擺動。戴耳環的他,並不妨礙筆者對他的認識,只因為他還是他,一個勤學、有禮貌的學生。真誠認識一個人,在這個社會,太奢侈。現代人自我、匆忙,忙得不願意稍稍停下腳步,關心他人。

穿裙子的丹尼斯,除了熱愛時尚,更重要的是,看到美麗洋裝如同見到懷抱他的母親;霍崔之所以穿裙子,不過是藉此排解沉重的工作壓力;足球隊員穿裙子,是為了支持丹尼斯,增強士氣,贏得比賽。喜歡穿裙子的丹尼斯,熱愛足球,後來成為父親眼中勇敢的男孩。穿裙子與勇敢,其實並行不悖。故,只看到或執著於所見,終究難以洞察真相。

此書除了破除性別刻板印象,更要緊的是傳遞理解、尊重與分享等理念。設身處地理解他人之思與行,便能尊重其抉擇。因為理解與尊重,他人必定願意分享其生命歷程,人與人之間的連結由此變得有溫度。

[註一] David Walliams著,Quentin Blake繪,黃瑋琳譯,《穿裙子的男孩》(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8)。以下引文,皆出自此版本。

[註二]〈國小推薦幽默童書 家長批鼓吹「變裝」〉,見《聯合新聞網》,2018-09-12。https://udn.com/news/story/6898/3363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