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再怪家中糖尿病長輩「亂吃、不吃藥」 專家:給病友及家屬5個關懷建議

醫藥保健

「糖尿病竟打敗高血壓、腎病變及肝硬化,成為國人十大死因第5位!」國健署慢性疾病防治組組長賈淑麗表示,根據衛福部2017年統計,糖尿病共奪走9,845條性命,平均每小時就有1人因此死亡。

目前統計全球罹患糖尿病人數約為4億2,500萬人,國際糖尿病聯盟也預估,到2045年糖尿病人口將上升至6億2,900萬,以近1.5倍的速度成長。依據國健署103-106年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台灣18歲以上國人糖尿病盛行率為10.1%。

為什麼糖尿病這麼可怕?

糖尿病衛教學會理事長杜思德解釋,糖尿病的併發症主要表現在全身微循環的障礙,發生在心臟血管、腦血管、眼的視網膜、四肢週邊血管及腎臟,也可引起神經病變。而糖尿病也因病程冗長,除了病人本身受疾病影響外,往往造成家庭負擔。

賈淑麗表示,目前統計全球罹患糖尿病人數約為4億2,500萬人。(攝影/陳稚華)

糖尿病患者身心壓力大...家屬別再「恐嚇」病友

杜思德進一步解釋,糖尿病分為2型,針對不同類型糖尿病患者照護,應該注重「分齡、分型」的照顧,第1型糖尿病好發於兒童或青少年,是因遺傳造成胰島細胞破壞而缺乏胰島素所引起,小病人常因要長期注射胰島素控制血糖,對於打針恐懼及擔心外界異樣眼光而不願使用胰島素,而導致病情控制不佳。

第2型糖尿病又稱成人型糖尿病,病人發病後,主要常見問題是因不了解疾病照護,而產生內心壓力與情緒的焦慮,害怕病不會好進而影響工作及家庭經濟,漫長照護歷程的身心適應及改變,對病友也都是挑戰。

杜思德表示,針對不同類型糖尿病患者照護,應該注重「分齡、分型」的照顧。(攝影/陳稚華)

「我在診間常遇到子女帶家長來看診,然後說:『他們都亂吃、然後不吃藥!』這是子女的關心,但對家屬來說卻像是責備。也曾遇過有病友有5個子女,每個都買血糖機給他,但都沒有人會幫他驗、老人又怕痛,根本無法有效運用控制血糖。」杜思德表示,希望病友及家屬能參加病友會等團體,透過其他病友的經驗分享照護經驗,才能有效控糖。

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秘書長王治元也提到,第二型糖尿病患者,大多會遇到兩大問題,分別是飲食問題,包括家庭人口少很難煮菜、大多外食,飲食不均衡牙口不好,隨便吃導致營養不均衡;以及擔心血糖控制不好會中風、洗腎...等糖尿病所引發的併發症,造成家人的負擔。

給病友及家屬:5大關懷重點,提升糖友照護品質

賈淑麗表示,其實有些糖尿病是「生活習慣病」,成因包括肥胖、不健康飲食、缺乏運動、吸菸導致,在年輕時就應及早預防及避免。

不過杜思德表示,若真的罹患糖尿病也不要過度灰心,透過正確的指引建議,協助家庭未來更有效率且平和地達成照護,才能減輕控糖事件對家庭的衝擊,他也提供以下5點建議:

建議1:家人將心比心

杜思德表示,對於初發病的病友,家人常會說出『不要想太多』、『加油!』等話語,然而對病友來說往往幫助不大,反而增加內心壓力,此時較需要的是親友的陪伴及學習自我照護相關的資訊。

建議2:行動支持,取代負面言語

王治元也提到,患有第2型糖友的年長者常會聽到家人說「整天吃吃喝喝,難怪會得糖尿病」這類話語,與其指責,家人不如透過協助準備適當的餐飲量,協助監測餐前、飯後血糖等正面支持行動,來提醒糖友正確的控糖觀念。

建議3:尋找壓力宣洩出口

王治元建議在長期照護的過程中所累積的壓力可藉由舉辦照顧者的小型團體聚會,以經驗分享方式透過同儕力量紓解。目前全國有將近 500 個糖尿病病友支持團體,或是「講糖」APP,上面有提供許多相關的正確資訊。

若真的罹患糖尿病也不要過度灰心,透過正確的指引建議,協助家庭未來更有效率且平和地達成照護,才能減輕控糖事件對家庭的衝擊。(圖片來源/truthseeker08@pixabay)

建議4:糖尿病飲食也能輕鬆享受

台大醫院糖尿病衛教小組護理師王宜靜也提醒,家人刻意煮食太過清淡,反而會影響糖友食慾及健康。要避免極端的照護方式,以免讓糖友心情憂鬱吃不下,導致體重減輕過多,反而造成肌少症等問題。

建議5:篤信偏方,當心熱心過頭

杜思德提到,親友常熱心提供偏方,若病人已有腎病變或其他不能適當代謝的問題,反而增添其他疾病風險,同時也易造成病友的混亂及壓力,應定期就醫、與醫師討論及協商治療計畫。

國民健康署署長王英偉也提醒,國健署提供40歲以上民眾成人預防保健服務,檢查項目包括血糖及評估健康風險因子,提醒體重過重、吸菸者之糖尿病高風險者,及早進行相關控制。

他也提醒家屬能做的,像是協助家人測血糖及記錄、一起吃飯、一起運動及檢查用藥情形等,以正向態度面對疾病,「因為糖尿病具有家族病史,所以在照顧長輩過程,也能提醒自己及早做好健康管理,預防疾病產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