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解讀美國期中選舉 :挺郭台銘投資的州長為何被打趴?

國際政治

威斯康辛州的共和黨州長Scott Walker,在週二的選舉連任失敗,他的敗選和鴻海有很大的關係。

郭台銘在川普的介紹下,決定到威州設廠,Walker州長排山倒海地修改法令、徵收土地,除了免稅外,再加送45億美元的補貼。但紐約客雜誌在選前一週,專文報導威州在鴻海手上吃了大虧。

Walker為了鴻海每個可能創造出的工作機會,花了超過一百萬美元的稅金,而郭董卻打算在威州工廠用機器人取代勞工。選前兩天的華爾街日報,更用聳動的標題,追打鴻海,說郭台銘打算把中國員工調到威州上班。Walker如果本來有勝選的機會,也被這新聞給打趴了。

前眾院議長,雷根的死對頭,Tip O’Neill,曾說過一個名言,「所有的政治,都是地方政治」。在我們分析美國選舉結果的時候,絕對不可以忘記這點,選民在投票時,很可能只是簡單地依照一、兩個議題,很地方性的議題投票,大至總統,小至州議員都是如此。對威州原本偏共和黨的保守選民而言,也許「中國勞工」一詞,就可以是對共和黨倒胃口的理由,而讓Walker失去州長寶座。

美國的政治肯定越來越激化

但我們也不能因此而否認政治大勢的存在。今年的期中選舉,大勢在民主黨。除了期中選舉的慣性偏向在野黨,還有反川普的選民需要出口氣外,人口發展的趨勢,也是傾向意識型態靠左的進步主義。年輕人的抬頭、少數民族的投入和女性參選,都是偏民主黨,這次眾議院選舉,首次選出超過一百位女性,也首次有穆斯林當選,都是這個趨勢的體現。

但這個進步靠左的勢,越強大、越張揚的話,就一定會和保守靠右的既有勢力衝突,而形成「反撲反撲川普」的另外的勢,所以大法官Kavanaug任命聽證過程,民主黨不顧法治傳統、不饒人的亂打MeToo,反而把保守派逼出來投票,讓原先已經保守的州,更靠向川普。所有反對Kavanaugh,但在川普勝選州尋求連任的民主黨參議員,如印第安納和密蘇里等州,通通落選,就是這個反作用力在作功。

逼辭司法部長為「通俄門」抗戰做準備

隨著東西兩岸的藍州,進步勢力越來越龐大,南方和中心地帶的紅州,就越來越強硬反抗,美國的政治肯定越來越激化。加上坐鎮白宮的是不按牌理出牌的川普,接下來的兩年,政黨惡鬥,將會進入一個新的境界。

彈劾總統一事,因為共和黨在參議院的席次增加,所以肯定不行,但重新拿回眾議院的民主黨,現在的主流意見,是誓死抵抗川普,所以不但川普無法有任何實質法案過關,而且民主黨一定會拿「通俄門」的調查,一直弄川普。川普在選後的週三,馬上逼辭司法部長,就是準備在「通俄門」一事,開始抗戰。

但這樣明顯的激化,怎麼會造成股市大漲? 週三的道瓊工業指數,大漲超過五百點,投資人看到期中選舉的結果,算是鬆了一口氣。為什麼共和黨穩住參院,民主黨拿下眾院,這樣分裂的結果,是好事呢? 直接的推論是,因為兩院分裂,所以不但川普沒辦法做錯事,民主黨也沒辦法幹傻事,極端政策,如廢除屬地主義公民權,和進行經濟社會主義化,都因為權力分立,而無法通過。「政府不做事,遠勝過政府做錯事」,大概就是華爾街寬心的原因。

誰在決定這個分裂的結果

更深一層的看,到底是誰在決定這個分裂的結果?

大部份的選民,都在選舉剛開始就依照意識型態佔好隊,一張選票從頭民主黨圈到尾,或是只看R,不看D,這些票其實沒有任何影響力,因為他們是基本盤。真正關鍵的是少數上次投紅,這次投藍的中間選民。他們靠向誰,就是誰獲勝。而這個中間搖擺選民的觀念,也可以放到州的層次來看。真正決定在入主白宮的,只有這些搖擺州的少數人而已。搖擺州的例子有大州,像佛羅理達、俄亥俄,也有小州如我住的愛荷華,都是可紅可藍的紫州。

加州的年輕人,並不開心這種結果。人口最多的加州,也是最藍的州之一,但加州人在聯邦層次的選舉,一點重要性都沒有,因為總統選舉人票一定是藍的,不管你投不投票,都不會改變這事實。而聯邦參議員只有兩個,和鳥不生蛋、人比牛少的州,一樣多。如果參議員也照人口比例選,Kavangauh哪裡有擔任大法官的機會。對很多左派選民而言,這制度一點都不「公平」。

搖擺州存在的意義

但這種大州無法霸凌小州的憲法設計,正是美國共和民主的特色。因為美國的國家事務,不是由單純的「人多的勝,人少的敗」的直接民主決定,所以美國得以避免民主淪為暴民政治的下場。

搖擺選民和搖擺州的存在,就是讓極端勢力,得以受到制衡。前面說到的大勢趨向,有些也許是在歷史對的那邊,有些不是,會被時間淘汰,所以簡單多數決,會讓這些不對的趨勢、時候未到的趨勢,變成既定事實,而對社會造成傷害。

所以,要奪權,就要能說服這些搖擺選民才行。而正因為他們的搖擺特性,讓比賽變成不是無意義的一面倒,而讓說服的工作,變成是真的工作面試。歐巴馬的頭兩年,就是讓搖擺選民看到了他的極端傾向,才把共和黨拉抬起來,而在2010年入主兩院,擋下歐巴馬。而這次的期中選舉,也是要告訴川普,你的政策走向太極端了,要讓民主黨來制止你。

權力制衡是設計來避免多數暴力

權力制衡是美國憲法裡設計來避免多數暴力的創新發明。所以制憲的麥迪遜,不斷地強調,美國的制度是共和,而不是民主。共和的主權一樣在民,但為避免多數強加意志於少數,而主張派系的影響力,得經由重重制衡而得以降低。而共和制度,更可以因為國家的擴大,更加稀釋派系的可能腐敗。今天小州和搖擺州,能夠制衡死硬的左派和僵固的右派,就是這個美妙的聯邦參議院的設計的意外結果。

但制衡的美國共和制度,只是美國民主的一部份。因為如果只有制衡,那民主就會淪為失序的政府失能狀態。麥迪遜的共和理念是稀釋派系的影響力,而不是消滅派系,因為他認為,自由的社會,一定會形成派系,如果要消滅派系,那就會把自由也一併消滅了。所以,一再強調國家團結,跨越黨派的這些呼聲,不是對人性的罔視,就是不了解自由對美國的重要性。

華府最熱門政治行為:打壓共產黨

美國的制度是民主的,但美國的根基是自由的。

從清教徒的殖民時代開始,美國人就是把自由放在生存原則的最上層,因為有廣大的土地和資源,加上宗教的自律,和英國來的法治傳統,美國人可以擁有極大的自由而不脫序,而自由帶來的經濟發展和自由思想,百花齊放、繁榮富庶,更讓美國人珍視自由。所以當政客和政府機構的權力,因為相互制衡而減少對人民生活干預的時候,美國人的自由主義,得以讓美國人在有序的情況下,將各種思想和能力給激發出來,自由人的自治,是避免民主失能的最主要原因。

民主自由是團結和諧的天生敵人,所以選民在期中選舉,要給政客的教訓,不是要加強團結,而是「鬥得好」。要團結和諧,誰比得上中國共產黨一字排開,整齊畫一的領導人? 說到中國,拿下眾議院的民主黨,和守住參議院的川普和共和黨,有什麼共同點? 他們都不能忍受中國挑戰美國霸權的行為,打壓共產黨的行為,將會是華府最熱門的政治活動,「城門失火,殃及池魚」,期中選舉的最大輸家,竟然是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