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中貿易持久的關稅戰將會改變全球供應鏈及貿易路線

國際財經

美國期中選舉6日落幕後,美國國家家貿易委員會主席納瓦羅9日立刻抨擊華爾街投行勿干預川普主導的美中貿易談判,還說就算美中達成協議,因為中國一向言而無信,無法相信中國會遵守協議。

從納瓦羅的談話可知美中對峙不可能緩和,貿易戰已經導致多數亞洲國家10月製造業指數和出口訂單衰退,持久的關稅戰可能會改變全球供應鏈及貿易路線,也會削弱中國的國內消費,對其他亞洲國家造成不同程度的影響。

牛津經濟研究院的經濟學家庫伊斯(Louis Kuijs)悲觀的預測,考慮到美中貿易戰對大多數或所有亞洲經濟體的影響,在未來兩年內,亞洲地區都有可能受到負面影響。

基本上,亞洲國家的出口,可能在兩個方面比較容易受到美中貿易戰的衝擊:全球供應鏈的變化以及中國國內需求的放緩。

越南、印度、印尼將對美國外銷更多低端產品

首先,在供應鏈變化方面,法國巴黎銀行資產管理公司(BNP Paribas Asset Management)高級經濟學家弗里德曼(Steven Friedman)和智羅(Chi Lo)表示,以為關稅衝突將傷害新興市場的「傳統觀念」,會令人錯過更大的格局。

這兩位經濟學家認為,新興經濟體的出口最終可能會受到北京國內刺激措施和美國轉移採購,來彌補與中國貿易量減少的缺口。

這兩位經濟學家也在10月31日發布報告表示,在亞洲,越南、印度、孟加拉、印尼可能從美國接到鞋類,玩具和紡織品等「低端」產品的訂單,如電子設備和機械等更高價值的產品,美國可以從韓國採購。

美中都轉移貿易採購加上中國需求的影響,將有助於抵消美中貿易衝突將對亞洲地區造成的部分連帶傷害。

然而,並非所有經濟學家和公司都認為目前逆境是可以化解的。

貿易戰可能減弱中國內需,影響其他亞洲地區

牛津經濟研究所(Oxford Economics)表示,中國對商品的直接需求的重要性已經顯著增長。亞洲面臨的一個關鍵問題是,對於可能出現的需求疲軟,到底會有多大的支撐作用。

近幾個月來,人們越來越關注美中貿易戰對全球供應鏈的影響,以及對亞洲各經濟體的影響。牛津經濟研究院的亞洲經濟學主管庫伊斯(Louis Kuijs)表示,中國消費對其地區鄰國越來越重要。

「對於大多數亞洲經濟體而言,滿足中國國內需求的出口增長速度,遠遠快於經由供應鏈的間接出口,前者現在超過後者。」庫伊斯近日發布報告稱。

「中國本身大量使用從亞洲出口的商品,這意味著,在評估美中貿易戰的影響時,我們應該考量中國內需影響發揮的關鍵作用,」他補充說。

中國和東南亞之間貿易量強勁,但是大中華區降溫

他說,雖然中國以支持國內需求來因應貿易戰,以及一些製造商搬遷到東南亞,可能會減輕一些負面影響,但其他亞洲經濟體不太可能避免受到傷害。

新加坡的飛機餐等服務供應商新翔集團(SATS)總裁兼執行長洪紀元(Alex Hungate)也表示,「我們確實看到了某些貿易路線受到(中美貿易戰)影響」。

他告訴《CNBC》,東南亞國協和中國之間的貿易量保持強勁,然而,大中華區(包括中國大陸、香港、澳門和台灣)的貿易量轉為溫和,顯見大中華區受到中、美貿易戰的衝擊較大。

與此同時,花旗在最近也發布報告表示,對中國經濟的擔憂以及美元持續走強和全球貿易壓力對新興市場增長前景,構成三大「主要風險」,中國的政策調整可能不會有太大幫助。花旗:「即使最近的刺激措施改善了中國經濟的前景,我們仍然認為其在其他新興市場的表現將不如以往那麼強勁。」

儘管市場關注11月底在阿根廷20國集團峰會的川習會是否會為中、美貿易戰帶來和緩前景。但是,美、中11月9日在華府舉行的第二輪外交安全對話,對於多項議題的分歧依然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