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純的上班族的從農之路-江瑩青

農業經濟

生活,可以有很多不同的選擇。在四十歲前,江瑩青只是一個單純的上班族,從沒想過會投入農業這塊,一個既不是所謂農二代,也不是從有錢的科技業退下來,沒錢沒地的情況下,投入農業著實辛苦,目前也只能過著半農半X的生活,但這改變,讓江瑩青認識了許多來自各地的農友,看見了一直被大家所忽略的農業底下,這些農民們卻仍然默默的努力著維持台灣人的糧食。以下是江瑩青的敘述:

拜農委會之賜,我參加了第一屆的漂鳥,當時假日已在淡水社大上永續農耕的課程,實作面積約十七坪,農業技術堪稱零,每到假日便迫不急待的往農場去,得失心也很重,社大的何金富老師幾乎每天都在,不用擔心沒人幫你澆水,而一小小塊的田區,因為還在上班有收入,肥料死命的給,地被我們養的超肥,種什麼似乎都很容易;爾後因為這小小塊天地實在無法滿足自己貪婪之心,加上對於工作的倦怠感,遂決定開始我的半農半X的生活。

首先找地就是一個艱難的開始,有水源是首要的選擇,再來不能離住家太遠,否則一定會怠隋。在尋尋覓覓之下,因緣際會的透過一個朋友介紹,租下一塊約一分半的農地,一切從零開始。

整地、挖水池,牽水管,裝噴灌…,以前在社大似乎不用擔心的事,在這裡什麼都要從頭開始學,這裡沒有老師會天天幫你澆水,肥料用量更是不敢像以前如此瀟灑揮霍,一塊很久沒耕作的地,土壤卻是異常的貧瘠,只好慢慢的從養地開始,目前歷經二年多的時間,土壤開始有了小小變化,種植面積擴大後,才發現自己仍有許多不足的地方,於是重新再回到農民學院去上一些課程,農業領域裡真的有著學不完的知識呢!

離開正常的上班族工作後,就開始參與市集,當時還只是販售在那十七坪生產出來的農產品,還有自己利用農產品做出的健康麵包。市集跑了快六年,認識了不少農友,我一直覺得這是我最大的收穫,我雖是生產者的角色,但同時也是消費者的角色,而這些農友們的產品,因為認識了解,所以我可以消費的很安心。

無奈的是,市集的吸引力似乎無法吸引更多有正確觀念的消費者前來,一年年市集的業績每況愈下,看著農友們辛苦一天準備的東西,卻幾乎要帶回去,真是有種無力感,深覺政府不應該只是一昧的補助有機農業或者是友善耕作的生產端,而是應該著重在消費端,宣導教育消費者購買安心的食材,一旦求過於供,自然願意投入的人就多了。而加入新北市青年農民聯誼會後,認識更多投入農業的年輕人,大家彼此互助,雖然從農過程很辛苦,但從農過程有大家的陪伴並不寂寞。

半農的生活,加上這塊仍不算肥沃的土地,其實生產不出太多的糧食來供應更多的人,我先生常唸我這樣並不符合農地的有效利用,但我覺得台灣農地一直在消失,至少在我的努力下目前保留了這一塊,雖然不知哪一天,這塊農地也會被地主要回去變賣,但隨遇而安,看天吃飯的農民性格已漸入我心,得失心不再那樣重,唯有這樣才能繼續當一個願意從農的傻瓜吧。

本文轉載自《好農雜誌》廣告支持 https://goo.gl/rpb1qm

更多精彩內容,訂閱好農雜誌 https://goo.gl/MDBx5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