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飯碗會不會變「沒飯碗」? 一股腦想改變家鄉的高雄囝仔—林于凱

人物

曾幾何時,高雄出生的年輕人開始一個個離鄉背井,遠赴外地工作甚至結婚生子,其實不是沒有人願意留在高雄,而是現實環境迫使年輕人無法留下。但是有個年輕人很不同,他在高雄生活30多年,雖然也曾像其他年輕人一樣到各地工作過,可是現在的他帶著想「改變高雄」的心回來了。

他是土生土長的高雄囝仔,代表時代力量參選三民區議員的林于凱。

公務員不當,8個月沒薪水,他為何要投入政治?

1981年出生的林于凱從小就在高雄三民區落地生根,好不容易考上高考有了一份「鐵飯碗」的公務員工作,但卻選擇拋下穩定的工作與生活,轉身投入政治,小孩還不到兩歲的他,從4月投入選舉至今,已經8個月沒有薪水可以領。在一般人眼中,這根本像是傻瓜一樣的行為。

為何會有如此大的轉變?為何有好好的公務員不當,卻要辛苦投入政治參選議員?因為他有一顆不平凡的心、一個想改革體制、改變地方的熱血夢,從他曾把6年公務員生涯的滿腹改革建言寫成一本書,就能深刻感受到他的熱忱絕不是說說而已。

但是,令人好奇的是,選擇放棄公務員生活,回到高雄參政的林于凱究竟想替高雄做些什麼?從小就在高雄長大的他看見許多迫切需要改變的問題,薪資待遇低就是問題的開端,間接導致高雄人消費力減弱,進而讓高雄商圈買氣退縮,成了惡性循環。

從產業面來看,高雄本身在重工業發展設定下,就業機會相對在工業及製造業比例偏高,換句話說,餐飲業及零售業等小本生意在景氣不佳的大環境下,沒有買氣不打緊,店租還不降反增,難以生存之際,最後不免被壓垮。

產業轉型難一蹴可幾,但要讓青年回高雄可以先這麼做...

「重點應該放在轉型,創造更高的價值」,林于凱認為,以高雄的工業體質來看,若能開始提升技術性輸出的商業模式,包含在處理廢水、廢氣的環保技術,都能夠好好的產業化,提升產業資訊化的程度,才能在工業這個領域,創造出更多元的就業機會。

不過,產業轉型不可能一蹴可幾,林于凱也相當明白這個道理,因此,在此之前,有件可以先做的事——減輕青年負擔。畢竟高雄就業機會已不如北部多元,創業青年的資源又欠缺媒合,對年輕人來說,「回高雄」只是一閃即逝的念頭也在所難免。

減輕青年負擔要怎麼做?林于凱點出,相較於台北的托育資源,高雄相對貧瘠,年輕人的生育壓力大,薪資花在幼兒的托育、保母及課後輔導費用形成龐大的生活壓力,更遑論再做額外消費,而若能讓托育公共化服務更普及,對減輕青年育兒負擔就能有實際且快速的成效。

懷抱改革的滿腔熱血,他舉家遷移

也許是從年輕人的角度出發,且本身也有育兒負擔的林于凱才能看見問題,且「體會」問題所在,加上曾有過擔任公務員的經驗,更是能夠從制度面找到問題的解方。同時,他認為,凡事不能光等政府去改變,這只會讓問題改善呈現龜速,唯有從底層開始動手協助改革,推進青年優惠政策,才可能讓人才願意進來甚至是回到高雄。

始終想著能為高雄做些什麼的林于凱之所以會辭去公務員,就是因為他認為,在政府工作受到綑綁太多,想對地方社會帶來影響,「投入政治部門比較有機會」,就這樣,他帶著一家大小「舉家遷移」,從北漂家庭再回歸高雄這塊土地,不為別的,就是為了改變高雄。

只是,現實面的問題是,加入時代力量只能算是林于凱完成改革夢的一個開端而已,要實踐夢想並不容易,參政對於一個沒有背景的政治素人而言,只有辛苦兩個字可以形容。

更何況時代力量本身就是新興政黨,在2016年立委選戰中初試啼聲後,投入地方選戰是頭一遭,即便經過2年的耕耘,但在地方上的知名度、人脈及資源仍遠遠比不上國民黨、民進黨兩大政黨,更不用說支持度。

但是,鐵飯碗會不會變「沒飯碗」?

這對參選議員的新鮮人來說肯定是場苦仗,尤其是在藍領勞工密集的高雄,時代力量的都會政黨形象與在地政治氣息頗有落差,反而同為小黨的基進黨,還比較符合在地人的口味,加上林于凱所投入的三民區是激烈戰區,要打勝仗的難度高出想像。

三民區一共12名議員候選人搶攻僅有的8席,光是藍綠提名總額就有8人,其餘像是台聯黃淑美是力拚5連霸的老將、無黨籍林恭正是民進黨立委李昆澤子弟兵,以及基進黨陳柏惟近來因為「抗韓流」一戰成名,雖然打出知名度不代表換取支持度,但不可否認的是,知名度是小黨新人參政的入門票。

反觀林于凱,既不是政二代,沒有政治背景,也沒有人脈資源,要突破重圍可說是難上加難,「鐵飯碗變沒飯碗」是很現實卻不得不面對的隱憂,當初捨棄鐵飯碗,一腳踏進政治圈的他也許並未多想,一股腦想用微小的力量,扮演替改革點火的角色,改寫家鄉的未來。

即便林于凱用雙腳踏遍選區每個角落,傾聽所有需要被改變的聲音,也規劃好改革的藍圖,但最終也得要被人看見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