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續農家智慧:從「酸柑茶」產業創造看里山精神的實踐

農業經濟

在本刊上一期的專欄中,筆者已對「里山倡議」此一新興概念,進行完整的概覽。簡而言之,里山倡議的目標,是希望建構一個能兼顧傳統農家智慧、現代科學技術與生態環境保育三者相互平衡的生活方式。

然而,在上期採訪報導的里山倡議工作坊中,筆者卻也看到一個情形:目前台灣已獲里山倡議網絡認證的地方社區,大多都是具有特殊生態地景的農村,如貢寮水梯田、花蓮吉哈拉艾水梯田等地。但這也引發筆者反思,許多農村若沒有這麼豐富的生態資源,是否就不適用里山倡議的概念?里山倡議的概念是否僅限縮在少數具有「美景」的農村之中?

筆者認為,里山倡議應是一個對於農村發展的想像和行動方針,而並非判斷農村是否具有價值的「認證標準」。因此,不論農山漁村的資源是否豐富,如何應用里山倡議的精神,尋找社區發展的方式,或許才是這個概念更值得我們認識與理解的主因。

酸柑茶的製作過程需從挖空果肉開始,接著將果肉和茶末混合攪拌塞入果皮內,並使用布或是棉線來固定。接著再將其蒸熟、曬乾,反覆多次直至乾燥變黑為止。(圖片來源/好農雜誌提供)

善用客家精神的在地智慧:酸柑茶的製作和發展

為了尋找「里山精神」,筆者於是到台灣地景複雜、氣候多變的竹苗丘陵,試圖尋找「里山」的蹤跡。筆者於是拜訪三灣鄉仍在製作酸柑茶的茶行、當地茶農和農會,發現當地「酸柑茶」的製作與發展,正與里山善用資源、永續利用、建立地方經濟的精神不謀而合。

「酸柑茶」是什麼呢?它是台灣客家人運用古法製作的一種果茶,其口感相當甘甜,且具有潤喉、預防感冒的效果,是目前客家庄相當知名的伴手禮,家家戶戶都仍會製作這一種茶品。其製作的方法主要是將當地製茶過程中所殘餘的茶末,以及祭拜時所剩餘的虎頭柑作為原料,將其回收再利用,把虎頭柑內部的果肉挖出並與茶末混合攪拌均勻,再塞回這些已挖空的果實之中,並用綑綁、壓扁、烘蒸、曬乾等「九蒸九曬」的步驟緊壓,讓其成為一塊塊的圓餅狀的茶磚,整個製作過程需歷時半年。

這樣的製作過程,體現了客家人刻苦節儉且善於利用在地資源的智慧:他們絲毫不浪費那些在生產過程中大多被視為「廢棄物」的原料,並將其「改造」成當地相當具有特色的一項日常飲品。在過去醫療不發達的時代中,酸柑茶更是家家戶戶所必備的防感冒保健茶品之一。這樣的發展,可說是善用「里山」的資源,在有限的範圍內讓人類生活的文化與自然環境,無形中連結了起來。

搖身一變的酸柑茶

而到了現代,酸柑茶則搖身一變,蛻變成為客家新興的產業亮點。過去許多人會認為,酸柑茶只是客家人的日常飲品、不足為奇,然而當地農會與地方居民,卻發現這一具有特色的傳統文化極具商品價值,於是他們開始將其「改造」,創造了一個新興的地方產業。

現今市面上所販售的酸柑茶,雖然仍依照傳統的古法製作,但原料卻一改過去使用茶末和虎頭柑等「剩餘物」,而是使用當地優質的柑橘和高山烏龍茶,或當地的高級茶品來作為原料;此外,為了縮短生產的耗時,現也改用機械來進行蒸、曬的製作步驟。

這樣的改變也促使當地居民開始大量投入種植柑橘的行列,也讓更多青年願意返鄉,找到這些作物的新出路。另一方面,因著近年來食安問題的爆發,為了讓消費者喝得安心,多數「酸柑茶」業者也都會強調其柑橘與茶葉皆以友善農法的方式種植,並積極和在地農民進行契作,這些作為也都讓當地的柑橘和茶產業更有動機朝向有機或友善的方向轉作,帶動起地方重視生態環境的呼聲。這些做法都讓酸柑茶從其貌不揚的「黑色茶磚」,搖身一變成為當地享負盛名的特產。

從這樣的觀點來看,「酸柑茶」提供了我們對於「產業發展」的新思考:透過「重作」地方社會既有的傳統文化,將其賦予新興的價值,我們亦可讓不起眼但卻充滿「地方智慧」的農產,變得更加有聲有色,更會進一步影響當地的生態環境,甚至當地社會與文化的重組。

更重要的是,我們也可以在這樣產業變遷的過程中,看見一個以「酸柑茶」為核心的里山社會—生態生活網絡的形成:藉由將地方各項農作和資源的整合,從茶葉與柑橘的生產、以及地方農產品加工體系的建立、再到提供服務與觀光的地方茶行興起,酸柑茶逐漸提供當地居民更多的發展空間和機會,也逐步提升了在地農家的生活、生產與環境生態。而在這過程中,在地的智慧和傳統並未消失,而是以另一形式被延續、再造。

苗栗縣三灣鄉「來吃茶打嘴鼓」茶行所販售的酸柑茶,現今該產品已成當地知名產品,原料皆與當地農民契作,並提供顧客現場品茶。(圖片來源/好農雜誌提供)

打造里山生活,從發現地方的智慧做起

在眾多台灣的農村裡,或許我們可以看到農地逐漸休耕,或是人口外流的現象日益加劇,但「酸柑茶」的出現卻反其道而行,讓當地有了改變:當地方的文化和特色若能重新改造,地方的農產開始有了可以銷售和契作的管道,一個更加完整的社會生活便由此而生。「里山精神」意味著整合各項資源,並讓社會、生活與生態能夠被兼顧——「酸柑茶」的案例,正值得我們借鏡與學習。

本文轉載自《好農雜誌》

廣告支持https://goo.gl/rpb1qm

更多精彩內容,訂閱好農雜誌 https://goo.gl/MDBx5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