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川華麗轉身 那些工程背後的甘與苦……

觀光旅遊

慶祝台中鐵路高架化全線通車,綠川沿岸再度點燈,這次,美麗的蝴蝶光影翩翩,與花兒、鳥兒一起向遊客招手,又吸引了不少民眾前往拍照打卡。不過,這片光景可說得來不易,過去的綠川是人們眼中的「臭水溝」,長年被掩埋地下,直到兩年前才開蓋治理,慢慢轉變成今天的樣貌,談起這一路歷程,台中市政府水利局長周廷彰說:「堅持價值觀,和各界溝通是裡頭最困難的一段。」

「宮原眼科前面有座橋,1908年就存在了,它是當年為慶祝鐵路縱貫線通車所完工的,叫作中山綠橋。那是一座拱型橋樑,占據了綠川一半以上的疏洪斷面,也因為這樣,豪雨來臨時,那一段常常變成排水的瓶頸點,加上大水衝擊橋墩,再不改善,可能十幾年後基礎就被沖毀,……」用一個簡單的例子,周廷彰試圖表達出整治工程所面臨的難處。

他指出,站在工程施作的角度,把橋拆掉是最簡單的選項,但市府認為,那是一座具有歷史的橋樑,應該要被保護,所以找來當地的工匠職人,運用俗稱「夫妻樁」的人工擋土柱方式施工,在河川下方打造一個約兩層樓高的排水箱涵,形成一種複合式的斷面,每當颱風豪雨來襲,大水將被分流,從箱涵通道鑽過中山綠橋。

「其實,很多人不曉得,就會覺得說為什麼要有上下水道,用這種厚工的方法?但這座橋樑就等同綠川的起源,如果今天我們認為歷史文化很重要,那就值得這樣做,要不然,對工程來說,把它拆掉是最簡單的方式,問題是,那雖然方便,卻不是最好的。……價值觀有很多種,只是我們市政府選擇了保護文物的這一種。」他說。

用溝通解決衝突,綠川也是人文深化的工程

綠川整治不只是水利工程,也是一項人文深化的工程。周廷彰提到,與過去的工程相比,市府此次花了不少心思在前置作業上,那是一項名為「培力」的計畫,目的是引進民眾參與,「我們去找了附近居民、關心特定議題的NGO團體、商圈代表等等,甚至也花了很多時間跟國際移工溝通,讓大家說出意見、想法、建議,甚至是疑慮,然後我們再來設法找出最大公約數。」

污水下水道人孔蓋 啟動台中水域美學計畫。(圖片來源/臺中市政府水利局)

從理想到現實的過程,也總少不了人性,他坦言,過程難免會伴隨衝突,「有些在地居民會認為,今天綠川的髒亂都是國際移工造成的,那國際移工的想法卻是,綠川本來是一個加蓋的廣場,他們假日可以在上面休憩,現在要掀蓋整治,那他們就少了一個休閒的去處。……基本上,每個人的角度都不太一樣,所謂利害關係人,好的,他們會希望無限擴大,壞的就希望完全消失。」

至於這類衝突的解方,除了溝通,周廷彰指出,還有折衝,「這樣的一個計畫,到最後一定不會是某個人心目中百分之百的樣子,而是從各方意見中,我們去找出最大公約數。那怎麼找到共識,就是不斷溝通協調,還好,最後的結果,基本上和我們市府心裡的想法還算吻合。」

「那時,我們事前邀請這些國際移工去淨川,希望讓他們看看水質有多髒,等完工後又邀請他們去看一次,那個改變是很有感的。……後來,有一個印尼移工,自己會帶著垃圾袋跟夾子,不定時在綠川旁邊撿垃圾、撿菸蒂,當地民眾看了,會覺得外國人都在愛護我們的環境,台灣人又怎麼好意思把環境弄髒。我覺得這些都是改變,或許一開始人們的立場會不同,或者有些誤解,但經過這樣的轉變,大家好像有了連結。」這堂水利局長的人文課,周廷彰說得輕柔。

綠川裡裝自來水?工程人員聽完錯愕又沮喪

綠川的改變,固然有令人動容之處,也曾引起不少爭議,一度,坊間還傳言裡頭流著自來水。「綠川汙染的情況已經存在了幾十年,我們利用汙水截流、現地處理,然後再引進乾淨的水,讓水質變乾淨,可是,就會有人說是假的,是放自來水的。」周廷彰直言,工程團隊的第一反應是錯愕,以及沮喪。

「要想,他們(工程人員)經過洗選,在那麼短的時間內,一共填了八百萬顆礫間處理的石頭,然後利用細菌的生物分解性去吃掉汙染物,最後才把汙泥分開,送進水資源中心,過程中,是用很厚工的方式在處理汙染物。……所以,當他們花了這麼多心思去解決長久以來的問題,結果卻被說成是造假的施工人員,其實真的會有點沮喪、有點生氣。」周廷彰說,市府能做的,就是盡量澄清,讓民眾了解真正狀況,好在多數人仍有分辨能力,最後選擇支持。

事實上,就連負責處理汙水的淨水廠,要建設起來也是一波三折,他回憶:「我們要蓋一個淨水廠,一般民眾都會認為說,『我家裡的生活汙水要處理,前面的河川要很乾淨,可是處理設施不要放我家。』因為對他們來說,那些都是嫌惡設施。那後來我們的做法,只好用公有設施去處理。」

「像這次,我們一開始打算把淨水廠設在台中公園裡面,可是在探勘的時候發現可能有文化遺址,所以就變更了位置,用之前建國市場的地下樓做了一個淨水廠,上方把它變成干城公園。……民眾一開始不曉得什麼是淨水廠,還有一些疑慮,那我們就帶他們去參觀。現在完成了,根本也沒人發現公園下方有個淨水廠。」他強調,只要處理得夠細緻,其實這些設施根本不會對民眾造成負面影響,而是幫助附近汙水可以更乾淨地回到河川。

透天跟學校「接管」都只算一戶,周廷彰:數字是一種迷思

坊間有人認為,台中市整治河川並未從「接管率」下手,只是一種治標不治本的方式。對此,周廷彰先提出數據回覆,「我103年到台中的時候,整個台中市的接管戶數只有10萬戶,……到今年為止,我們整個接管戶數已經超過17萬戶,也就是說,以前從80幾年到103年,台中只接了10萬戶,我們不到4年就增加到17萬戶。當年台中每天只可以處理10萬噸的汙水量,現在也已經到了26萬噸,等於是2.6倍。」

接管工程施工前的職安教育會議。(圖片來源/臺中市政府水利局)

值得一提的是,看似亮眼的數字背後,其實仍有幾分保留,因為在周廷彰的眼中,所謂的「接管率」只是一種數字迷思,「我舉個例子,一所學校就只有一個門牌,在接管績效的統計上,跟一棟透天厝一樣都是『一戶』,那大家寧可去接透天厝,而不是學校啊,因為學校那麼多間廁所,要連結起來很困難,又要去跟教育局申請,那個很麻煩的。……問題是,一所市區裡的學校,每天上下課有幾千人,排放的汙水量跟透天相比,根本天差地遠。」

也因此,他的想法是,把學校、軍營、醫院等大型單位的「接管」列為優先選項,並且在各大夜市推動設置油脂截留器,目的是解決接管率的化外之民──攤販,「我們台灣下水道的普及率,計算是用門牌,所以大家為了去衝那個數字,就拚命去接有門牌的建築物,可是裡面有個問題是:汙水一定是從建築物裡面產生嗎?其實未必耶。我認為,這件事的本質應該是去處理『產生汙水的地方』,所謂的『接管率』只是一種指標,不該是大家唯一追求的數字。」

「我們應該要去思考,怎樣去把汙水處理的量做一個提升,讓這些髒水不要流進河川,礫間處理是一種方式,去找學校、軍營、醫院談,也是一種方式,我自己覺得這很重要,它們雖然都只算一戶,但處理起來的量,可能都是尋常人家的一兩千倍。……就算今天我在重劃區接了五千戶的管子,可是裡面大多都沒有住人,那也只是數字比較漂亮而已,對解決問題其實沒太大幫助。或許我們比較傻吧,才會去選擇解決問題的一條……遠路。」他說。

台中市政府新聞局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