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人十大死因8項都跟肥胖有關!衛教師:減重3%就能降血糖、三酸甘油酯

醫藥保健

「肥胖」已經是全世界越來越嚴重的健康問題。據研究,許多慢性疾病都與肥胖有關,國健署統計2017年國人十大死因,其中就有8項與肥胖有關,包括惡性腫瘤(如:大腸癌、乳癌,子宮內膜癌)、心臟疾病、腦血管疾病、糖尿病、慢性下呼吸道疾病、慢性肝病及肝硬化、高血壓性疾病、慢性腎臟病等。世界衛生組織(WHO)更發出警告認為「肥胖是一種慢性疾病」。

肥胖跟糖尿病有什麼相關性?一般人對減重時的飲食有哪些誤解?又該如何正確運動?運動衛教師及醫師幫你解惑......

「肥胖者發生糖尿病的危險是一般人的6-12倍、發生代謝症候群的風險是4-10倍,而高血壓、心血管疾病、罹患癌症、憂鬱症、不孕症的風險相較一般人多1-2倍!」成美診所院長陳炳諴表示。

他指出,研究發現脂肪細胞還會分泌瘦素、抵抗素等許多調節生理機能的物質,「因此當體脂肪比例失衡的時候,身體各種代謝機能可能會出現問題,可以說是全身性的疾病。研究也發現,身體質量指數到達中度肥胖以上,死亡率會顯著上升。」

醫預估:2020年1/3的健保預算,會用在因肥胖引起的疾病上

陳炳諴進一步指出,2008年,美國與肥胖相關的醫療支出達1,470億美元。2013年「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在台灣的結果顯示成人過重及肥胖盛行率為38%。「預估到2020年時,將有1/3的健保預算會用在因肥胖引起相關疾病的診療上!」隨著肥胖的盛行率逐年增加,相關的支出恐怕只會越來越高。

「肥胖是因為熱量攝取過多、消耗太少,導致熱量累積,以脂肪的形式堆積在體內,形成肥胖。」成美診所運動衛教師陳思綺表示,除了遺傳外,因為速食文化以及生活型態的改變,也是造成肥胖很大的主因。陳思綺表示,對於有心血管危險因素(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的過重和肥胖者,即使只減重3%-5%,也能有益健康,「血壓、三酸甘油酯、血糖、糖化血色素(HbA1c)及發展為糖尿病的風險都會明顯降低,且在一定範圍內,減重越多、獲益越大。」

「從健康的角度來看,一星期減去0.5-1公斤,是適當和健康的速度。」陳思綺建議在減重的最初6個月內,減重目標為5-10%,「當減肥速度過快時,身體的健康就可能亮紅燈,且快速減肥下容易造成危害身體的症狀包括快速復胖、代謝率下降、體力及抵抗力變差、皮膚產生問題、易掉髮等。」

陳思綺表示,對於有三高的過重和肥胖者,即使只減重3%-5%也能有益健康。(圖片來源/陳思綺衛教師提供

低熱量飲食為什麼不好?減重飲食常見3大迷思

關於一般民眾減重時常有的飲食迷思,陳思綺也解釋包括:

迷思1:極低熱量的飲食

「醫學研究發現,極低熱量的飲食,反而會讓身體對食物熱量的吸收率增加、基礎代謝率會下降。這種飢餓訊號也會提升想吃東西的慾望,讓我們一直很想吃,甚至愈吃愈餓。」陳思綺指出。

且若基礎代謝率會下降,身體缺乏必須的脂肪酸與蛋白質,會導致女性荷爾蒙失調、皮膚油水不平衡等皮膚問題,反而更得不償失。陳思綺表示,極低熱量飲食還可能會出現嚴重的利尿反應與鈉離子流失的情況,並產生嚴重的電解質與礦物質失衡,「特別是心臟肌肉組織容易受到影響,在減重過程中也可能會造成肝膽系統的變化。」

迷思2:不吃油脂

陳炳諴也表示,油脂是人體必需的營養素,除了提供熱量、調節生理機能,也是荷爾蒙及細胞膜的主要成分。

「由於脂肪的功能之一在於提供『必需脂肪酸』(指人體不能自行產生的脂肪酸,一定要從食物中攝取才能獲得),沒有脂肪攝入會造成脂肪酸代謝失衡。」陳炳諴提醒,不用擔心食物裡的油脂會造成肥胖,只要選對好油反而有助於將體內脂肪代謝出去。

他也建議民眾,若想提升代謝力,可以多選擇堅果、魚油、橄欖油、亞仁麻籽油等含Omega-3不飽和脂肪酸的食物。「但要注意的是,油脂吃過量一樣會轉化成身上的脂肪,所以食物還是會有份量的限制。無止盡的吃反倒會造成肝臟及腎臟負擔,最好都適量就好,因為再健康的食物,吃過量也有可能造成反效果。」

陳炳諴提醒,不用擔心食物裡的油脂會造成肥胖,只要選對好油反而有助於將體內脂肪代謝出去,但也不要過量。(攝影/陳稚華)

迷思3:飲食控制,不與運動配合
陳思綺認為飲食控制雖然可以減少熱量的攝取,但在身體代謝的過程中,同時也會將肌肉消耗掉。「不過運動則會將肌肉留住,肌肉收縮運作需要熱量,增加肌肉亦能增加代謝。肥胖者常伴隨胰島素抗性,要改善胰島素抗性除了減少熱量外,就必須配合運動。」

 

目前有多種飲食模式,但沒有一種標準的減重模式適合每個人,陳思綺表示還是得根據個人活動強度、年齡、標準體重及身體健康狀況,去計算每日所需要的熱量,並制定個人化的飲食方案及運動計畫,才可以達到減重及塑身的目的。

該如何運動?一次盤點3-80歲適合的運動

陳思綺表示 「不運動」對慢性病而言,是危險因子之一,目前全球有1/3的成年人都缺乏身體活動,且現代人工作型態需要久坐,「但久坐不動對健康很不利,還會導致新陳代謝率降低、血糖控制不良,身體組織與肌肉循環差等。」

不過究竟該如何健康運動呢?

陳思綺強調不同年齡層,適合的運動項目會不一樣,需要強化的部位也不盡相同,「當年齡往上升的時候,新陳代謝會變差,肌肉量也會跟著流失,且會有骨質流失的問題。」她建議各年齡層的運動項目如下:

(1)3-5歲:這階段是孩子身體動作發展的重要時期,鼓勵多活動有適度運動,將有助於良好的身心基礎。

(2)6-17歲:每天60分鐘以上的中重度有氧活動、至少3天重度有氧、3天含肌肉強化(重訓、阻力訓練)、3天含骨骼強化(如跳繩、跑步)。

(3)成人:每週150-300分鐘的中度有氧或每週75-150分鐘的重度有氧(平均分散運動時間最佳)、中度有氧300分鐘以上更好、肌強化運動至少每週2天。

(4)老人:促進血液循環、增進身體機能,可預防疾病發生,建議做多元性活動(如跳舞、太極拳),包含平衡(弓步、倒退走)、有氧(快走、跑步、自行車、游泳)及肌強化,應依照老年人的身體狀況及病況而去做適度的運動強度。

(5)孕婦:每週150分鐘以上的中度有氧;懷孕前有在固定做重度有氧者,懷孕間及產後皆可以繼續做

專家建議成人每週150-300分鐘的中度有氧,或每週75-150分鐘的重度有氧運動,能控血糖、避免肌肉流失。(圖片來源/MonikaP@pixabay)

陳思綺也呼籲民眾,除了應更重視肥胖對健康的危害,調整生活、正常飲食及規律運動,正是減重成功與否的重要關鍵。

骨骼強化:跳繩、跑步
肌肉強化:重訓、阻力訓練
平衡訓練:弓步、倒退走
有氧活動:快走、跑步、自行車、游泳
多元性訓練:以上項目含一種以上,如跳舞、太極拳

衛教師小檔案_陳思綺

現任:成美診所運動衛教師
經歷:義守醫務管理學系
執照:醫學資訊管理師、體適能健身C級指導員、TBSA檢定

醫師小檔案_陳炳諴

現任:台南成美診所院長
經歷:糖尿病照護網品質卓越獎醫師、成大醫院斗六分院內視鏡室及超音波室主任、成大醫院斗六分院內科主治醫師、中國醫藥大學醫學系
專長:胃腸肝膽專科疾病、內科專科疾病、慢性病、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